前段時間,我去深圳參加一個茶話會,分享關於家庭養老和育兒的理念。
一個自主創業的分享者説:
“我媽70歲了,我還和她説,媽,你才70歲,去打份工吧!”
當時,台下一片譁然,大家都很驚愕。
“你都這麼大腕了,市中心大平層住着,為什麼還讓70歲的老母親出去打工,這也太不孝了吧。”
他解釋道:“其實你們不知道,老年也需要忙,也需要存在感和目標感,也需要一份工作體現價值。”
聽完他的演講,我被深深地折服了。
很多人把讓老人退休後享清福,理解成了把老人供着、養着,讓他們混吃等死。
於是讓他們呆在家裏,大眼瞪小眼,無所事事。
往往看起來的至孝,其實是不孝。
當然,這次分享會上還有其他關於養老和育兒的觀念,都很有思考價值。
之前,胡潤髮布了中國高淨值人羣的白皮書。
我結合這份白皮書,詳細説説中國高淨值人羣的養老與育兒理念。
幾年前,胡潤百富發佈《2017中國高淨值人羣醫養白皮書》:
先解釋一下什麼叫高淨值人羣。
高淨值人羣,指的是資產淨值在100萬美元以上的人羣,通俗來説,就是花1萬塊錢不會心疼的人。
在這份白皮書中,研究人員通過調查發現高淨值人羣的3大核心需求是:
1. 自己的健康與發展。
2. 父母健康。
3. 子女教育。
有了錢,他們並不是拿着錢去享受、揮霍,反而更加急切地思考:如何維持自己的發展?如何教育好子女?如何贍養好父母?
他們的家族傳承意識愈發明顯。
這彷彿和我們印象中的實現財務自由的人不一樣。
有錢了,並不意味着輕鬆、放任自流、享受;相反,比你有錢的人,更重視子女教育、父母健康,也更重視家庭。
來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
養育父母
這份白皮書的數據顯示,每個高淨值人羣的家中,有3位平均年齡超過73歲的老人需要撫養。
和我們差不多。
曾經的獨生子女,如今都長大成人、結婚生子,中國社會進入421家庭模式,兩個小夫妻,需要養育4個老人和1個孩子。
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也許可以給我們一點啓示。
■ 購買重大疾病商業險。
很久之前,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爆朋友圈。作者是北京人,北京有房,東北也有房,一年的收入是他夫人、岳父、岳母的收入總和,是典型的中產階級,也是典型的高淨值人羣。
一場感冒,大概一個月的ICU治療,被逼迫到賣房子的地步。
要知道,ICU一天的治療費用是6萬到10萬,約等於一個普通基層公務員一年的工資收入。
每個人都有得大病的概率。
尤其像一些惡性疾病,治療費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
相比之下,最基層的全面醫保根本就是杯水車薪,能報銷的部分非常有限。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別説一個普通人家,就是一箇中產階級,一個高淨值家庭,也能輕易被一場大病壓垮。
所以,高淨值人羣非常注重給父母購買重大疾病的商業保險。
一旦得病,醫保報銷一層,商業保險報銷一層,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
至少,不至於一個人得病,毀掉一個家庭的未來。
這對我們普通人的啓示在於:
每個人面臨的風險都是一樣的,病魔不會管你是普通收入人羣,還是高淨值人羣。提高自己的抗風險能力,是每個人都應該考慮的。把每個月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疾病保險,把疾病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
無論是誰,我們都有義務不讓自己成為家人、朋友的隱性炸彈,因為一炸就是一家人的未來。
■ 不讓父母成為專職育兒保姆。
朋友瑋瑋是兩家化妝品店的店主,年入在百萬以上,有兩套房,可以算得上是標準的高淨值人羣。
生了二胎之後,她很糾結要不要讓母親過來帶小孩。
倒不是請不起保姆,而是覺得母親究竟是母親,帶自己的外孫女,肯定會用心很多,而且自己也放心。
但她也非常擔心,帶兩個孩子,是一項任務很重的活兒,需要精力、時間和耐心,老母親帶孩子,能不能撐得住呢?
瑋瑋找老公商量:“要不要讓我媽過來帶孩子?”
老公一口回絕:“不行,寧可花高價請好的保姆決,也不能讓父母專門給我們帶孩子。”
《柯橋日報》報道過一件事。
山東有位李阿姨,63歲,退休的日子本來過得充實又輕鬆,平時上上課、跳跳舞,時不時還能出門旅旅遊。
後來,自己的獨生女兒生了孩子,李阿姨不得不過去帶孩子,每天累死累活,伺候孩子吃喝拉撒,買菜聽不懂武漢方言,身邊也沒個説話的人。
好不容易孩子上了幼兒園,李阿姨原本想着可以休息一下了,結果女兒又懷上了二胎,李阿姨又要照顧孩子,又要操持家務,得了中度抑鬱症。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很多年輕人都希望父母幫自己帶孩子,自己就可以忙工作,抽空旅行,隨時聚會了。
這是一種很自私也很傻的做法。
帶過孩子的都知道,將一個剛出生的小嬰兒帶到能上幼兒園,是多麼辛苦,多麼勞累的一件事,需要極大的精力和耐心。
這些,年輕人都未必撐得住,更何況是老人。
把孩子完全交給老人帶,超出老人的能力極限。孩子沒帶好,老人病倒了,兩頭忙,更慘。
更重要的是,老人的身體機能已經很弱了,容易生病,一勞累,大病小病一起來。
我就見過因為帶孩子引發心臟病的老人,當晚就去世了。
不讓父母成為專職育兒保姆,是為人子女的基本義務。
也許你無法像高淨值人羣那樣花錢請保姆,但你一樣不能讓父母成為專職育兒保姆,兩代人的共同努力,才是養老、育兒的正確姿勢。
養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別把這份責任全都轉嫁到老人身上。
■ 支持父母工作。
高淨值人羣非常支持自己的父母退休後去工作,做一些公益或社區類的工作。
有些人很難理解:
明明很有錢,為什麼還要父母去工作呢?
為什麼呢?
日本的一項研究發現,有目標並且積極付諸實施的人,早死風險比其他人要低50%。
美國心理學教授埃裏克也得出了一個研究結論:有目標感的老人,生存意識更加明顯,健康管理更加有序。
美國芝加哥拉什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則發現,生活中有很強目標的老人,患大面積腦梗塞的概率比其他老人低44%。
千萬不要以為老年人退休了,就應該什麼事都不幹。
其實,退休後無所事事的老年人更容易得病,死亡風險更大。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相反,退休後,有工作(勞動強度在承受範圍內的工作)的老人,會更有存在感,更有目標和成就感。
他們心底認為,自己並沒有廢掉,自己的存在對家庭、對社會依然意義巨大。
所以,真的不要強制讓父母享“清福”,支持他們工作,支持他們找到退休後的晚年生活方式,這才是真正的孝心。
養育孩子
在養育孩子方面,高淨值人羣的教育理念也值得深究和反思。
有些教育理念可能和當下流行的教育理念相悖,但不得不説,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孩子大概率會更優秀。
■ 分數很重要。
作家毛西去朋友家做客,朋友是生意人,收入不低。看到朋友的孩子在客廳面壁思過,還被懲罰晚上不許吃飯,外加洗碗一天。毛西問朋友:“孩子犯什麼錯了?”
朋友説:“考試考砸了,考了95分。”
毛西問:“總分多少?”
朋友:“100分。”
毛西一聽炸了:“總分100分,孩子考了95分怎麼就叫考砸了?只差5分就滿分了!你還罰他?”
朋友説:“不是我罰他,是他和我共同訂下目標,這次考試要考98以上。現在沒有達到,當然要受罰了!”
毛西説:“分數有那麼重要嗎?”
朋友説:“當然重要了啊,分數就是競爭指標,你説重要不重要。”
看到這個故事,我很驚訝。
現在普遍流行的一種觀念是孩子的成績不重要,快樂成長才重要,分數是一種束縛,束縛了孩子自由、全面地發展。
高淨值人羣的教育理念恰恰相反:分數重要,而且非常重要。
互聯網峯會飯局大佬們的學歷
大佬們的身價
看看互聯網大佬的身價,再看看他們的學歷。
為什麼説分數很重要?
分數是競爭力的基礎,是踏入門檻的准入證。沒有分數,可能都談不上競爭。
為什麼説分數很重要?
分數是一個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
分數之高低,不僅僅關乎懂不懂如何考試,還關係到會不會學習,會不會彌補自己的短項。分數和財富一樣,是一個人勤奮、努力、堅持、上進、聰明的綜合體現。
所以,作為一個普通人,也請你告訴孩子:分數很重要,要好好學習。
■ 規矩意識。
高淨值人羣的教育理念中,特別注重培養孩子的規矩意識。
我們做讀者調查的時候,採訪過一位廣州的精英人士,她是一家金融公司的中層管理者,收入不菲,她非常注重給孩子培養規矩意識。
例如起牀。
小孩子都喜歡睡懶覺,很多時候,當媽的喊一次,不理,喊三次、五次,還是不起牀。
這位媽媽和孩子約定:
我只會喊你兩次,如果你在我化好妝之後,還是不起牀,錯過了校車,那你就自己起牀吃早餐,自己想辦法去學校,我不會送你。
她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
當然,為了安全問題,她讓孩子爸爸在後面偷偷跟着孩子。
果然,孩子遲到了,被老師當眾批評。每一次遲到,都是嚴厲地批評。
三四次之後,她只需要喊一遍,孩子就乖乖起牀了,畢竟即使是小孩子,也不想天天挨批評,他開始懂得了紀律。
這就是規矩意識。
社會有它自己的運行規律,所謂成長,就是熟悉並遵守這些規律和守則,為人父母,就是要引導孩子有遵守規矩的意識。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現在有一種教育理念,叫釋放孩子的天性,很多父母理解為:
釋放天性,就是不用管,放養,想什麼時候上學就什麼時候上學,這不是釋放天性,這是釋放惡性。
奧巴馬和女兒有過五條規矩:
自己的事情自己動手做;
每天晚上8點睡覺;
嚴格遵守看電視的時間;
吃健康食品;
不打孩子。
這就是規矩意識。
一日三餐的飲食規律,晝出夜伏的作息規律,社會關係的維繫規律。一個優秀的人,都有很好的規矩意識。
■ 抗挫商比情商更重要。
很多人鼓吹情商的重要性,強調和人相處得舒服是最頂級的情商。
而事實是,真正優秀的人和人相處時,並不會讓人覺得舒服。
喬布斯不會讓自己的合作伙伴沃茲覺得舒服,張瑞敏一錘子把海爾冰箱砸個稀巴爛的時候,相信也不會讓海爾公司的員工覺得舒服。
參加過一個教育論壇,與會人員十有九富,他們都憋着勁兒,想着如何讓自己的孩子超越自己,或者至少把自己的財富延續下去。
在這個論壇裏,一個觀點很受歡迎:對孩子來説,培養他的抗挫商遠比情商重要很多。
所謂抗挫商,就是指孩子的抗打擊能力。
小説《相愛十年》裏有一句話:沒有所謂的成功,不死,熬過來,你就贏了。
從小學到高考,12年的教育就是一場持久戰,能考上985/211的,很多時候,靠的不是智商,而是抗挫商:
堅持、勤奮,愈挫愈勇,一次次過關斬將。
這種品質在孩子以後的生活中,尤為重要。
《士兵突擊》裏,連長高城對許三多説了一句話:
過日子,不就是問題疊着問題?
生活不是康莊大道,甚至不是丘陵,而是高山大海。沒有抵禦風濤的能力,一定會被拍死在路上。
也希望你這樣告訴你的孩子:
我們都還沒到拼天賦的時候,能熬過去的,都是肩上能扛住東西的人。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 從小訓練孩子的財商。
李一諾是蓋茨基金會的中國區負責人。
小時候,有一次他和媽媽去買菜,買完菜回來,媽媽看了一下錢包,突然説:“那個老闆少找給我兩毛錢。”
然後媽媽拉着李一諾回去找商家,結果真是老闆少找給媽媽兩毛錢。
李一諾長大之後,對這件事情仍然印象深刻,他説:“那個時候我就明白,原來媽媽知道自己的錢包裏究竟有多少錢。”
這一習慣在李一諾成長的過程中,被深深烙了下來。長大之後,李一諾也時時刻刻清楚自己的財富有多少。
“你只有知道自己有多少錢,才能知道自己應該把錢花在哪些地方,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對孩子的財商教育正是如此。
很多家庭的孩子,未必知道錢從哪裏來,也不清楚家裏的境況,於是,熊孩子豪擲幾十萬打賞主播的事情常有發生。
高淨值人羣非常認可猶太人對孩子的財商教育。
例如,明確孩子的物權理念:
你的玩具是你自己的,你有權借給或者不借給別人玩;同樣,別人的玩具不是你的,人家也有權不借給你玩;
例如,成年之後送給孩子一支股票:
帶孩子洞悉資本市場的起伏。中國很多人也許一輩子都沒買過一支股票。
例如,告訴孩子錢不是萬能的:
掙錢是為了自我滿足,財富是自我實力和價值的體現,但絕不是生活的一切。
這對我們一樣有啓示,對於孩子,不應該缺錢了就給他錢,要教會他怎麼花錢。
其實這也是價值觀塑造的一部分。
一個人願意把錢花在哪裏,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價值觀。
總之,你除了給孩子錢,也應該教育孩子如何花錢。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 生活美感。
什麼叫生活美感?
前段時間我去北京出差,會見了一個很久未見的朋友,他在北京大學工作,是研究心理學的。他的妻子在北京師範大學工作,是位博士。
前段時間,他們買了房。
北京房價很貴,他們到處湊錢,也只能買一個差不多五十平米的小房子。
但我去他家的時候,發現他們家非常乾淨,面積雖小,但處處透露着精緻和講究。
他們家餐桌中央有一束花,這束花每天都會換,每天的花都不一樣,有時是玫瑰,有時是月季,有時又是菊花。
朋友告訴我:
他的妻子是做植物學研究的,每天都會從學校帶一束花回來。不同的花,代表不同的心情,他們希望孩子能感覺到每天都有不同的美好。
他們家每天吃飯之前,都會放一會兒純音樂或者鋼琴曲。
這樣不僅能培養孩子的樂感,也能讓一家人在吃飯時擁有好心情。
真正的生活品質,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與條件,並在有限的條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與生活。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所以,別老想着要給孩子買大房子、買貴的玩具,普通人一樣可以讓孩子富足:
陪他看夕陽;
陪他聽一首他最喜歡的歌;
陪他在海邊玩泥沙;
陪他去山上看星星。
幸福的家庭大多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這雖然是一篇關於高淨值人羣家庭生活的剖析,但對每一個想要把生活經營得美好的人都有用。
當你覺得生活針對你時,可以去看看那些活得很好的人,是如何熨燙生活的,也許你會發現,並不是生活在針對你,而是你在針對生活。
作者:國館,最中國的文化微刊。用文化修煉心靈,以智慧對話世界,在這裏,重新發現文化的魅力。來源:國館。
來源:讀者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