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寶寶愛黏人,只因媽媽陪得少?心理學家:注意“心理陪伴”

闢謠:寶寶愛黏人,只因媽媽陪得少?心理學家:注意“心理陪伴”
就在我開始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鏘寶第N次在客廳大喊:“媽媽快救我!”不用奔赴現場我也能想到:不是玩具滾到了沙發下面,就是某個積木的配件找不到了。雖然內心翻了無數白眼,還是隻能起身過去處理。這樣一來,宅家辦公的我,只能不斷停下手頭的工作,一肚子怨念去“陪娃”。

其實我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身在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陪孩子玩玩根本不是個事兒,姥姥姥爺太爺太奶誰不是爭搶着要“帶娃”。饒是這樣,如果有人試圖幫他,鏘寶也會大喊:“你不是我的媽媽,我要我的媽媽!”

闢謠:寶寶愛黏人,只因媽媽陪得少?心理學家:注意“心理陪伴”
3歲之前,他也不是這樣黏人的娃,甚至姥姥還誇過他:“這孩子一點也不纏人。”但這兩個月來,他性情大變。於是家裏的長輩分成了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孩子這麼黏人,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你還是應該再多陪他玩。第二種觀點認為:這就是媽媽慣得,你該消失一段時間,讓爸爸或者姥姥帶娃。

闢謠:寶寶愛黏人,只因媽媽陪得少?心理學家:注意“心理陪伴”
天天陪着娃,為啥還缺安全感?‍

我把這件事兒跟閨蜜分享,閨蜜反問我:“你這天天陪着娃?他還有啥理由缺安全感?”在粉絲的私信裏,我也發現了很多跟我一樣的媽媽:即便天天陪着娃,孩子還是特別黏人。那麼在兒童心理學家的眼裏,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考慮。

第一個角度:3歲寶寶的心理成長規律

在《發展心理學》中,心理學家將3-6歲定義為“童年早期”,而3歲剛好是兩個階段的臨界點。三歲一過細心的媽媽就會發現,在家的小寶寶已經開始“手長腳長”有了兒童的模樣,與此同時他們的心理也在發生着劇烈變化。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就是“分離”。他們內心想要更多的自主性,然而真正走向“獨立”,卻需要爸爸媽媽額外的“心理支持。”

闢謠:寶寶愛黏人,只因媽媽陪得少?心理學家:注意“心理陪伴”
舉個簡單的例子: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有足夠的能力獨立做事兒了,比如鏘寶可以獨立給自己倒水。但是他卻不會像成年人那樣把“自己倒水”視為日常。而是需要爸爸媽媽充當觀眾,在心理上支持和認同他的獨立操作,鼓勵他肯定他。

第二個角度:是否提供了“心理陪伴”?

其實陪伴1歲左右的孩子,比起帶3歲的娃簡單一些,大部分的時候只要陪在孩子身邊就可以了,玩耍時爸爸媽媽也可以充當一個引領者。但是陪伴三歲左右的孩子,情況就不同了。正如上面所説,他們更需要的是“心理陪伴”。

比如,有時候我在寫文章,鏘寶就在旁邊剪紙或搭積木。這個時候我的整個注意力並不在他身上,而是在工作上。他跟我説話,有時候我卻沒有聽見,那麼這個陪伴對於孩子而言,就不算是真正的陪伴。但在大人眼中:我一直陪着你啊!

闢謠:寶寶愛黏人,只因媽媽陪得少?心理學家:注意“心理陪伴”
3歲寶寶的安全感來自“被看見”‍

在描述孩子心理時,“安全感”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詞。比如小寶寶哭鬧,我們會建議媽媽們馬上安撫,給寶寶安全感。比如建議0-3歲媽媽要陪伴孩子成長,也是因為要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甚至很多女生在找男朋友時,也喜歡説:“我想找個讓我有安全感的。”這個安全感顯然和嬰兒的安全感不同。

闢謠:寶寶愛黏人,只因媽媽陪得少?心理學家:注意“心理陪伴”
因此在討論我們是否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時,陪伴的時間,或者響應的速度,都不應該是絕對的標準。反而應該去考慮,作為父母我是否給了孩子他所需要的安全感。

還在襁褓中的小嬰兒需要的安全感是:我餓了,媽媽會餵我;我困了,媽媽會哄我。而對於1歲左右的孩子而言,媽媽短暫地消失後,還能馬上出現,就可以建立安全感。

而對於三歲時自我意識已經飛躍式發展的孩子而言,被爸爸媽媽“看見”才是最大的安全感來源。所謂被看見,無非是在陪伴時可以保持共同注意,可以看到孩子複雜的情緒。而這些對於我們來説,是新的課題,因此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覺得:“我24小時都在陪他,沒有安全感簡直説不過去。”實際上是因為,過去那種陪娃方式,可能已經不能滿足寶寶的情感需求了。

闢謠:寶寶愛黏人,只因媽媽陪得少?心理學家:注意“心理陪伴”
三個小方法,提升孩子安全感‍

反思過自己的陪伴方式後,我做了個小小的實驗。之前白天的時間我都會一邊工作一邊陪他。但是這種陪伴與其説是一起玩,不如説是待在一起。於是我將陪伴他的時間縮短了,有幾個小時,關上書房的門自己工作。用其他的時間專門來陪他玩,玩他感興趣的遊戲。這樣一週下來,明顯他不在粘我了,而且在我工作的時間,就乖乖地在客廳自己玩。如果你的孩子也突然開始粘人,不妨試試這三個提升安全感的小方法。

闢謠:寶寶愛黏人,只因媽媽陪得少?心理學家:注意“心理陪伴”
1、正式道別

我們知道,不安全感大多來自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對於兩歲多三歲的寶寶來講,自己玩着玩着,媽媽或爸爸突然要離開,就有點接受不了。尤其像是我這種只是偶爾需要出門,並不是規律去上班的媽媽。

因此,出門前好好地跟寶寶道別,其實是需要重視的環節。我們最好能蹲下來,對寶寶説,媽媽現在有點事兒要出門,大概會去哪裏,多久回來。然後再好好擁抱,跟寶寶再見,這樣他就會覺得更有安全感。

闢謠:寶寶愛黏人,只因媽媽陪得少?心理學家:注意“心理陪伴”
2、專屬陪玩時間

我們上邊説過,心理上的陪伴更重要,就是説對於已經有很強烈自我意識和複雜情緒的孩子而言,關注他的情緒遠比陪在他身邊更重要。但如果手中有一個手機,或者電視裏播着喜歡的節目,我們就很難去關注到孩子的情緒。

有一天我正在回覆私信,鏘寶手拿一架黃色的小飛機,問我:“媽媽這飛機為什麼長這樣?”我看了一眼説:“嗯,因為他是一個噴氣式飛機。”鏘寶又問:“它為什麼這樣?”我又重複了一遍:“因為是噴氣式。”沒想到他卻哭了起來,我才意識到當時他問我的時候,是因為飛機壞掉了,跟原來的樣子不一樣。

説這個例子,只是想跟大家分享,別以為我們可以一邊做家務瀏覽網頁看電視一邊陪娃。最好還是找個專屬的“遊戲時間”高效陪娃玩耍。

闢謠:寶寶愛黏人,只因媽媽陪得少?心理學家:注意“心理陪伴”
3、和孩子約定一個“陪伴”詞彙

有時候,孩子沒有學會如何表達“我想要媽媽陪我一下”的想法,他們可能會用各種方法來吸引你的注意,比如哭、比如弄壞玩具、比如大喊大叫。這時,我們的情緒也很難平靜,或許就會衝他們吼叫。不如早點跟孩子約定一個陪伴詞彙,教孩子表達想要陪伴的需求。這樣我們就能意識到,需要放下手邊的事兒,去跟寶寶玩一會兒啦!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30 字。

轉載請註明: 闢謠:寶寶愛黏人,只因媽媽陪得少?心理學家:注意“心理陪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