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梓萌愛談搞笑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這是靜之兄第1226篇原創,累計原創250萬字
01
曾參接着説:“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闢則為天下戮矣。”
這又是從治國、平天下回到了個人的修身、誠意。諄諄教導之意溢於言表。
曾參再次引用《詩經》,先是“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意思是説,賢明的君主,樂於做百姓的父母。古人習慣把主政一方的官員稱為父母官,這一説法的源頭就在這裏。
什麼是父母官呢?曾參解釋道:老百姓喜歡的,他也喜歡,老百姓討厭的,他也討厭。這就又有一個問題:為什麼古人從皇帝到七品芝麻官都喜歡當百姓的父母?
02
並不是他們喜歡當人父母,而是不得不當。
先説官員,無論多大的官,須知自己是從老百姓中走出來的,與一般百姓並無二致,且心血相連,親如一家。自己不過比普通百姓能力更大一點,更有擔當一點,所以才走上了領導崗位。如果沒有這份仁愛之心,無論如何都做不好官員的本職工作。比如説,曾國藩臨終前寫給兒子的《誡子書》,開頭便是:“餘通籍三十年,官至極品。”通籍,相當於把個人的户口遷至公家,從做一個小家的父母變成做大家的父母。
再説百姓,他們的能力比官員要低,覺悟又比官員慢,就像孩子一樣似懂非懂。然而你又不能説百姓什麼都不懂,他們的心跟明鏡一般,父母官是否真用心、真對他們好,逃不過他們的眼睛。對於這些猶如孩子一般的百姓,官員們既要有愛心又要有耐心還要有方法,無論哪一點做得不好,都會引起百姓的反感。
03
談完了父母,曾參又從《詩經》上找了一句話:“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大概是説,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聳立,顯赫的師尹啊,百姓都在眼巴巴的盯着你呢。
這句話,有人研究,是周幽王時期流行的。周幽王這位老兄我們前面介紹過,很衰,因為要博美人一笑搞了烽火戲諸侯的遊戲,結果把自己給害死了,國家也因此而亡。《詩經》記錄的這句話,就是當時的老百姓對“師尹”這位大官的抱怨。
“師尹”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官,相當於丞相。百姓認為,周幽王之所以會犯如此大錯,與師尹應和、敷衍,沒有盡責有莫大的關係。在帝王、大臣、百姓三者之中,帝王是最大的父母,父母出了問題,為尊者諱,自然不能直指其過,怎麼都要説得委婉一點。因此,明明錯在周幽王,百姓卻把矛頭對準了師尹,認為他沒有盡到規勸之責。
當然,師尹也不能説沒有責任,起碼骨頭不硬,如果骨頭硬,哪怕周幽王聽不進去,也要“文死諫”,像比干一樣做個忠臣,而不是苟延殘喘,眼睜睜的看着周幽王不斷荒唐下去,最後把自己的生命和國家都丟了。
04
曾參於是評論道:“有國者不可以不慎,闢則為天下戮矣。”意思是説,你們這些負責管理國家的人啊,不能不小心謹慎,要是失去了中正、平衡,天下人就會羣起而殺之。這是多麼嚴重的後果!聽來讓人不寒而慄。
在歷史上,這樣的悲劇有多少?每個朝代的更迭,都是因為“父母”亂來,把老百姓逼得沒有活路了,只能揭竿而起,把“父母”殺掉。而在現實生活中,在普通的家庭裏,也時有發生孩子把父母殺掉的慘劇。
這不禁讓我們思考:為什麼本來很乖的孩子會違背倫理,把自己的父母給殺了?
05
曾參其實幫我們回答了這個問題,關鍵就是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是順勢而為,而是逆着孩子的性情,把孩子逼得太急了。
新聞曾經報道過湖南的一則弒父案。2018年,一位15歲的中學女生因為週末補課的問題,與父親發生爭執,遭到打罵。而後父親又因此毆打妻子,女兒見狀情緒失控,抓起水果刀就刺向父親,結果把父親給殺死了。讓人唏噓的是,父親是當地小有名氣的中學老師,而女兒也是尖子中的尖子,是學校衝擊清華、北大的主力軍。一個原本美滿的家庭,卻被這樣一場悲劇所打散。
身為父母,也是孩子的“官”,教育孩子與教化百姓的道理都是一樣的,都需要保持中正,不能亂來,更不能以個人好惡作為行動準則,而要以人之樂為樂、以人之苦為苦。否則,結局就會是“闢則為天下戮矣。”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俗話説,兔子急了都會咬人,何況人?
去年今日文章:《原創 | 打破自我設限,才能實現無限可能(《靜思傳習錄》29)》
靜之兄,專注傳習陽明心學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