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網紅“醫生”頻現,醫療科普亟待清理門户
“花椒用得好,生活沒煩惱”“大蒜搭配好,疾病都趕跑”“生薑加一物,疾病都讓路”……疫情發生以來,越來越多人選擇到網上尋醫問藥。而在短視頻平台上,一些醫生和藥師也迅速成為“網紅”。不過,傳播醫學科普知識的同時,還有部分並無依據的偏方或者謠言摻雜其中,甚至有人身穿白大褂冒充專家,以科普之名開直播賣貨。對此,有專家認為,網紅“醫生”頻現,內容真假難辨,網上醫療科普不可輕信。
在短視頻平台上表現活躍的冒牌醫生,對社會的危害不容低估。他們推薦的很多做法不僅不科學,而且還充滿了風險。比如隨意在皮膚上長期使用激素類乳膏,短時間或可改善症狀,但激素可以掩蓋並加重感染,也可能引發“反跳現象”,長期濫用可能反而會使病情惡化。
更為關鍵的是,他們在直播時穿着白大褂,多以醫生自居,這種做法對網民更具有欺騙性。假醫生的短視頻雖然沒有什麼科學性,但更擅長炒作,更懂得調動網民的情緒,他們吸引網民眼球的能力更強,其結果是,網民以為獲得了專業醫生的指點,卻不知不覺中掉進其精心設計的坑裏。當場打賞或買貨還算小事,倘若有人依照其推薦的辦法來養生或治病,就可能貽害無窮。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網紅既坑網民,又坑害整個醫生羣體,因為他們身份真假難辨,網民一旦上當,就可能對於整個醫生羣體產生偏見甚至怨恨。
但另一方面,當前也有越來越多的醫生參與到短視頻的科普活動當中,向網友提供高質量的醫學科普視頻產品。一項基於1萬多名醫生的調研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醫生62%的上網時間與醫學相關,每週累計進行線上醫學行為的時間達到15.2小時,越來越多的醫生以線上的方式進行醫患互動。醫生白天看病問診,晚上變身網紅,成為普遍現象,有的網紅醫生已擁有百萬粉絲,成為推動醫學科普和加強醫患溝通的重要力量。
假如對上述兩種現象不加甄別,假醫生就會把醫療科普短視頻搞得烏煙瘴氣;假如完全否定網上醫療科普,則可能讓真醫生也失去這塊寶貴陣地。要知道,醫生是應對謠言和提升民眾健康素養的不可替代的力量,他們過去參與的機會不多,如今短視頻讓他們找到了發揮才能的機會,他們參與醫學科普宣傳需要得到鼓勵,也值得社會珍惜。
化解這一矛盾的最好辦法,是區別對待兩者,將假醫生清理出短視頻平台。在網上發佈醫學信息、為網民提供診療建議,是否屬於醫療行為,這一點有待釐清;在視頻中穿着白大褂並以醫生自居,是否應該進行身份驗證,也值得探討。即使其他規則尚不明確,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何時何地,冒充醫生始終都不被允許,對網紅假醫生給予重拳打擊,是正本清源的基本辦法。此外,短視頻平台也有責任強化甄別與約束,否則也應承擔連帶責任。唯有通過這些方法把門户清理乾淨,短視頻平台方能成為民眾獲得醫學知識的理想陣地,成為醫患溝通的重要橋樑。 (據南方都市報 作者:羅志華)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