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十古來稀”,上百歲的更是少之又少。不過,在萬州卻有這樣一位百歲老人,他叫安兆恩。年輕時孜孜不倦教書育人,退休後每天研究詩詞閲讀報紙,成為家中的“一寶”。
教書時熱心幫助學生
對於安兆恩來説,萬州是他的第二故鄉。“父親老家是甘肅的,大學畢業後,先是在重慶教書,後來結識母親後,兩人又一同來到萬州一中教書,直到退休。”安兆恩女兒安江説。
“安兆恩是一個非常認真負責的老師,一直都是帶的高三畢業班。”安兆恩的同事這樣説,這麼多年他一直兢兢業業,毫無怨言。安江表示,當時父母大多數時候都忙於工作,因此經常照顧不到她,小時候她還因此埋怨過。不過後來長大懂事了,安江也就理解父母了,而且在父母的影響下,她畢業後也成為了一名老師。
安江説,父親不僅工作認真負責,還是一個善良熱心的人。在教書期間,安兆恩遇到學生繳不起學費,想要退學,他就想法幫助他們申請助學金。還有一次,一個學生考起了大學,可是家中實在是湊不到路費,安兆恩便主動伸援手。
“在父親眼裏,每一個學生都是他的孩子。”安江説,父親的付出也收穫了許多回報,每年都會有畢業的學生從遠方來看望他,一起聊起以前的事情,那是父親最開心的時候。
心態樂觀愛讀書看報
説起安兆恩的長壽秘訣,安江説這跟父親喜歡詩詞和書法,有自己的愛好有很大的關係。
原來,安兆恩從小喜歡詩詞書法。小時候,他的大哥在當地是一個秀才,很有才華,為了能趕上大哥,安兆恩從小就發奮圖強,精心專研詩詞書法。讀中學的時候,安兆恩的書法就很厲害了,過年的時候當地人都會找他寫對聯。只是後來忙於工作,安兆恩便很少接觸詩詞書法,直到退休後,他又才重拾這些愛好。
“退休後,父親經常出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研究探討詩詞書法,陶冶情操。每天都過得很開心。”安江説,即便有時候不出門,也會在家讀書看報,沒有停止過學習,“哪怕是後來住院了,他戴着老花鏡,拿着放大鏡也要看的。”
安江是安兆恩唯一的女兒,現在是她和老伴一直在照顧父親。父親年紀大了之後,安江就很少離開萬州。兒子一家在成都多年,她只是今年去過一次。“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只要父親能夠安享晚年,我們後人累一點都沒什麼。”安江説。馬培花
愛好文學可以長壽
詩歌是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詩詞意境優美,字句精煉,吟詩不僅可以陶冶情操,更有研究表明,常吟詩能幫老人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世界各國都將詩歌視為一種療愈方式。英國曼徹斯特的社區養老機構專門提供場所給老人吟詩、讀報、猜謎;德國挖掘出了詩歌的另一種作用——治療老年痴呆症,在50多家養老院進行推廣;吟詩被意大利人看作一種放鬆和療養方式,老人尤其熱衷這項活動,意大利甚至有“詩療師”這一職業,需精通詩學、韻律、心理學,持證上崗;日本老人不僅會吟詩作詞,更會寫詩自嘲,每年他們都舉辦詩歌比賽,不少作品傳達出樂觀幽默:“內心的這份悸動,以前是因為愛情,現在是因為心臟病”“字寫得有韻味,其實只是手抖而已”。
中華詩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提及藥療、食療,人所共知,其實,“詩療”也有一席之地。宋代精通醫藥學的大詩人陸游,曾對一位患頭風向他求藥的老者説:“不必要求芎芷藥,吾詩讀罷自醒然。”他認為,“讀詩”比川芎、白芷等藥材更具醒腦寧神之效。清代《誌異續編》中記載了一則醫案:白巖朱公患氣痛,每當疾發,便吟杜(甫)詩數首,“藥”到病癒。這正説明,吟詩被古人視為涵養心靈、養神修身的自然療法。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