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
很多患者認為,長骨刺是因為補鈣太多了。
闢謠:
“骨刺”是骨贅或骨質增生的俗稱,是一種臨牀上常見的現象,多發生在關節周圍和骨-肌腱交界處。X光片上可見關節或骨的邊緣刺狀的突起,“骨刺”因而得名。最常出現“骨刺”的部位依次是脊椎、膝關節、手指、足跟等。
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骨刺”形成的原因。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骨刺”是關節衰老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一種歲月的痕跡。隨着年齡的增加,關節表面的軟骨在日復一日的關節活動中漸漸產生磨損甚至缺損,導致剩餘的軟骨需要完全承受日常壓力而不堪重負;同時關節周圍的韌帶在老化過程中逐漸出現勞損和鬆弛,關節在活動的過程中變得不穩定,增加了軟骨的磨損。人體通過在關節表面長出“骨刺”的方式,增加關節的接觸面積,緩解軟骨壓力,增加關節的穩定性。因此,長“骨刺”其實是人體的一種自我適應和自我保護機制。另一方面,關節表面的軟骨細胞衰老後代謝會發生改變,這些代謝產物可能也促進了“骨刺”的生成。
還有一種骨刺存在於骨-肌腱交界處,最常見的就是跟骨的“骨刺”。這種“骨刺”長在足底和腳跟處——這兩處分別是足底筋膜和跟腱在跟骨上的止點——是一種牽張性的骨刺,即足底筋膜和跟腱的反覆牽拉造成的沿受力方向產生的骨質增生,可見於有足底筋膜炎和跟腱炎的患者,其產生原因和韌帶、肌腱的勞損有關。
綜上所述,骨刺的產生和補鈣並沒有關係。相反地,如果負重的關節周圍骨骼存在骨質疏鬆,關節軟骨的基座不牢,會造成關節承重不均勻,促進“骨刺”生成,此時補充鈣劑、維生素D和抗骨疏鬆治療反而能改善關節受力,一定程度上減緩“骨刺”的生成。
闢謠專家:李娟,主治醫師;林紅,復旦大學醫學科普研究所辦公室主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
複核專家:郭常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主任醫師
本文由“科學闢謠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