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老齡中心的調查,隔代養育現象在孩子3歲時是個分水嶺,2.5歲前的孩子,主要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顧的佔比60%到70%,3歲後寶寶到了入園年齡,這一比例下降至40%左右。
有一種親情叫做“隔代親”,老人對孫輩比對自己子女都上心,這讓很多年輕父母感到自己的家庭地位岌岌可危,難道我就是個送貨的嗎?
萌娃鑽進面桶嬉戲,“背鍋”的卻是忘蓋桶蓋的寶媽小孩子好奇心重,而且正處於精細動作的發育期,特別喜歡用手去捏、拿、碰各種形狀的東西,他是在用手來體驗這個世界呢。
這不,一家人在客廳裏包餃子,根本沒人注意到小寶寶在幹啥。網上有句話流傳甚廣,叫做“寶寶靜悄悄,必定在作妖”,這回也沒逃過“真香定律”。
包了一會兒餃子,家人發現孩子好像沒什麼動靜,於是就去找娃,這一看不要緊,整個一個“案發現場” !
只見寶寶鑽進大面桶裏,玩得不亦樂乎,把一大桶白麪當成了沙子,鑽進鑽出的,還一把一把地向地上揚白麪。小腳翹起來的時候,還能在面桶上打悠悠呢!
這東西真是太好了,寶寶還好奇地吃了一口生面。穿着連體衣戴着小熊帽子的寶寶,不僅弄了一身白麪,地上也是,看樣子萌萌噠,還不知道自己闖禍了。
對此,外婆氣不打一處來,不過不是對孩子,而是指責寶媽為什麼沒把面桶蓋子蓋好呢?
委屈巴巴的寶媽表示:“外婆不打玩面的你,卻罵沒把桶蓋蓋好的我,天理何在啊?”
這一幕也逗翻了很多網友,隔代親無疑了!在老人面前,闖禍的永遠是孩子的爸爸媽媽,而不可能是娃。
往回倒推個20年,倘若是父母小時候惹禍,一頓“豬肉藤條”是必不可少的了,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還是要提醒下家長,這種情況很容易讓孩子嗆面,發生危險,對於活潑好動的寶寶,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
女兒回來下麪條,聽説外孫來了,趕緊把藏好的肉拿出來現實中隔代親現象可以説是很普遍了,看完這個例子,糖媽也有些忍俊不禁。
女兒回家,父親先是熱情洋溢地表示歡迎,然而這一切都是“假象”,在聽到外孫沒有跟着一起回來後,父親立刻變臉。
那一副失望的神情,甚至都懶得掩飾,還趕緊把手裏剛買回來的肉“偷偷”藏在了冰箱裏。
女兒明知故問,“咱中午吃啥?”老爸有些敷衍地表示,“下點麪條得了唄!”
其實這是寶媽導演的“一場戲”,就想試試自己在老爸心目中的地位,這下估計心裏拔涼拔涼的了。緊接着外孫子從屋裏蹦了出來,甜甜地喊了一聲“姥爺”。
這可把姥爺給高興壞了,剛離開冰箱門不到幾步遠的距離,趕緊折返回來,把剛才藏起來的肉拿了出來,還表示“我得給你燉肉”。女兒和外孫子的家庭地位差距,一目瞭然。
難怪網友都會會心一笑,同款爹媽,同樣的隔代親,全國統一!
“雙爹媽”現象,家長應提高警惕所謂的“雙爹媽”現象,就是孩子有一個是生活上的“爹媽”,一個是精神上的“爹媽”,或者叫玩伴。
在隔代育兒的家庭中,很容易出現這種現象。
孩子的生活起居以及身體健康,大部分是由老人在照顧,而很多年輕的爸媽帶娃,是帶着他出去遊玩或者上補課班,甚至有的時候孩子成為父母的“工具人”。
只是用來炫耀擺拍,然後放在朋友圈裏,但在生活上卻照顧的不多。
老人帶娃“重養輕教”,年輕人如果再沒有點責任心的話,將責任一股腦地推給老人,那麼孩子就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被老人慣壞了,和父母的感情淡漠等等。
儘管老人的幫助減輕了年輕父母的負擔,增進了家庭親情,但是由於多家長的介入,角色不清,分工不明,也很容易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焦慮。
育兒專家建議,在孩子3歲以前,父母最好能每天花3個小時來專心陪伴孩子。
而兩代人之間的育兒觀念衝突,儘量不要在孩子的面前爆發,而是私下去解決,達成一致的教育標準,不要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
那麼,你家也存在隔代親的現象嗎?你有被父母嫌棄過嗎?歡迎分享!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