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危重患者的主戰場在重症監護室(ICU)
這兒像是患者在人間的最後一道門
離開這兒送到太平間走向死亡
還是轉到普通病房繼續活下去
只在一瞬之間
ICU病房裏
監護儀器是冰冷的
但醫護、醫患是温情的
近日
海寧市人民醫院ICU護士盧浙寧
拍下一張被患者緊緊握住手的照片
忍不住發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裏
並配上文字:
“我活了二十多年,沒被這麼牽過手。”
有人形容:“這是温暖一握!”
在海寧市人民醫院ICU裏,這裏很安靜。除了醫療器械滴滴答答的響聲,以及護士穿着鞋套的腳步聲,很難聽到其他聲響。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保衞戰”。
“爺爺,喝點水”“大叔,躺累了吧,咱來翻個身。”ICU裏,年輕的護士盧浙寧穿梭在各個病牀間,熟練而温柔地照護着每一個患者。和時間賽跑是ICU的常態,這裏的護士也養成了走路快、動作快的習慣。
每天8時的ICU最“熱鬧”。兩個班組的護士會在牀邊進行交接班,一起認真查看患者病情,查看心率、血壓、體温及輸液情況,檢查身體上所插的管道是否保持通暢等等,忙碌而緊張。
盧浙寧今年26歲,今年是她在ICU的第5個年頭。照片上,緊緊握住她手的是ICU裏一名的患者,姓朱,今年80多歲,當初因為呼吸衰竭,老人被緊急送進了ICU治療,他的身上插着多根管子,其中一項是氣管插管,而且他沒有辦法脱離他的呼吸機。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為有效降低傳播風險,防止交叉感染,市人民醫院ICU病房就取消了家屬探視,病人們所有的護理工作都由ICU護士24小時不間斷來完成。自從去年住進ICU以來,朱大爺就沒有當面見到家人了。
重症監護病房內,幾乎每一位患者都會遭遇心理問題,或大或小。朱大爺也不例外。雖然朱大爺人是清醒着、嘴裏卻插着氣管,身邊沒有親人時時刻刻陪伴,整天面對着天花板和一堆儀器,痛苦也無法用説話來表達。
盧浙寧説,那天下午,老人的情緒有點焦慮,他下意識用雙手把身子撐起來,“可能是爺爺又想家裏人了。”
當時,盧浙寧走到牀邊,彎着腰輕聲地問他“是不是想回家啦?”老人輕輕點了點頭。盧浙寧讓同事拿來一根形狀是扁的棒棒糖,剝了外包裝後,塞進他的嘴裏。“爺爺,你要乖乖的哦!”她的語氣就像哄孩子一樣。
在ICU裏,棒棒糖是ICU裏唯一給患者“安撫”的零食,因為安全性比較高,當然也要根據患者的身體條件來決定。
然而,就當盧浙寧準備離開病牀時,突然老人的一隻手緊緊握住了她,隨後,他翻過另一隻手,雙手緊緊地抓住她的手,許久不曾鬆開。
無聲,卻有力。“後來我發現,我的手腕都被握紅了。”盧浙寧笑了笑。不過她心裏清楚,老人其實把她當家人。
“老小老小。”盧浙寧有時覺得這個老爺爺有點小孩子脾氣,有時需要別人哄他。“其實他們需要的是陪伴,有時候我們不講話陪在身邊,老人家就覺得心安。”
每週,照顧朱大爺的護士都會打開手機微信,和老人的家屬視頻。每次老人見到那頭的妻子和女兒時,他會咧着嘴笑得很開心,由於他沒辦法説話,只能點頭和家裏人示意。視頻結束後,他會變得很安靜,很配合治療與護理。
平時,盧浙寧經常會帶領老人做手指操,活動一下手指,如果他表現好,就會獎勵棒棒糖,對方也很開心。
其實,在ICU,暖心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護士除了醫療上的護理,還承擔起患者的全部生活護理。醫護人員會為長期卧牀的病人餵飯、擦拭身體、剃鬍須、剪指甲、洗頭髮,病人煩躁的時候,醫護人員會陪他們説話、安撫他們的情緒。夜深了,醫護人員會為他們拉上簾子,減少一點聲音和光線。
還有很多連家人都不一定做的到的事情:醫護人員會伺候他們大小便,會給他們摳大便,事無鉅細……
此外,醫護工作者每天通過“病人需求卡”,盡力照顧着ICU裏的重症患者。原來,ICU病人進行氣管插管的比較多,病人無法與醫護人員進行語言溝通。於是,護士們創作了一張“病人需求卡”的交流圖譜。
報姐看到,裏面包含了患者日常需求,有“餓了嗎?”“口渴想喝水”“身上癢”等10多種圖案和文字.......
“如果不能準確地與病人溝通,不僅會給病人帶來許多不便,我們的工作也會受到影響。有些病人的要求我們聽不懂或者理解錯了,他的情緒就會很急躁,呼吸加快、心跳加速、氧耗增加,這些情況都是對病情極為不利的。”對此,醫護人員介紹。如果碰到不認識字的病人,就唸給他聽,對的他點下頭、眨眨眼睛,護士們也能馬上明白。
護士長還會添加很多患者家屬的微信,方便他們通話、視頻。因為能和家人視頻一下、説兩句,對危重症患者來説,這種精神慰藉無可替代。
“尊重每一位患者,善待每一個生命,做一個有温度的護士。”盧浙寧這樣説道,一名真正的醫護人員不僅是技術上的頂尖人才,還更需要有愛心、有耐心。從業這些年,她看到了太多的生離死別,每當爭分奪秒地將患者從生死線上拉回時,她的內心都會無比欣慰與感動。
醫護人員們無微不至的照顧
就像黑暗中的點點燈光
帶給病人暖意和希望
正是因為醫護人員發自肺腑的關愛
才讓病人願意百分百的信任
為醫護人員們點
藍媒聯盟·海寧市傳媒中心記者賀潔靚、裴譽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