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肯德基看到這樣一幕,一位媽媽帶着個小女孩,買了份兒童套餐,孩子開心的正要吃,媽媽説了一句,你這一頓飯,我半天的工資就沒了。孩子的笑臉一下子就沒了,低下頭默默地吃起來……
我知道這位媽媽可能並沒有惡意,只是隨口的一句嘮叨,感嘆一下這兩年因為疫情而更加艱難的現實,也可能只是想順便教育孩子要珍惜。
可是,孩子她又有什麼錯呢?覺得自己不配吃這頓飯?覺得因為這頓飯拖累了父母?
其實,很多父母也跟這位媽媽一樣,都在孩子面前説過相似的話,可能並沒有什麼惡意,但從來沒想過,因為自己的這些話,會給孩子造成哪些影響。
•讓孩子走向偏激
閨蜜阿靜給我講過她的一段經歷,讓我感受至深。
阿靜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小學運動會時的情景。
班上要求統一購買白球鞋,可她回家跟媽媽説後,媽媽説:“咱家窮,咱不比鞋子,比學習。”
其實她們家沒那麼窮,甚至還是遠近聞名的萬元户,在80年代初就能看上電視騎上自行車的家庭。
那年的運動會阿靜全程低着頭,沒敢抬頭看一眼老師和同學,害怕他們嫌棄的目光灼傷自己僅有的自尊。因為她的解放鞋,導致了全班開幕式進場服裝不整齊被扣分。
從此,鞋子成了她一生的執念,無論再窮也得買雙好鞋,家裏鞋子堆成山,出門逛街首選還是買鞋。
就因為父母的一句哭窮,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了一生的傷害,也造就了偏激的性格。
•讓孩子變得自卑
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2004年在雲大宿舍連殺四人,轟動全國的“馬加爵事件”?
主人公馬加爵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他在監獄裏寫下:“這身囚服是我穿過的最好的衣服。”讓在場的警察為之落淚。
在這樣貧困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知道讀書是唯一可以改變命運的方式,他拼了命地想要擺脱貧困。學習成績一直優越,考取了雲南大學後,靠着做苦力打工堅持到了大四。
他在自白書裏寫道:“我不曾被艱辛貧苦生活打敗,可是當我的人格尊嚴被人踐踏的不成樣子的時候,我沒有退路了,我決定玉石俱毀,給那些歧視窮人蔑視窮苦的人一個教訓。”
正是因為長期處在貧困之中,從沒有過滿足感,他自卑、壓抑的心態極其敏感和脆弱。好友無意的一句玩笑話,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將他變成了殺人狂魔。
如果當時他能有父母的一封家書,一個温情的電話,或許他就不會走到殺人那一步。
可家裏已經窮習慣了,捨不得那一通長途電話費呀,這又該是母親熨燙多少件衣服才能掙來的呢?
貧窮讓孩子一輩子活在了自卑裏。
•讓孩子陷入窮人思維
《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窮爸爸總是教育孩子:“你要好好學習,以後就能找份工作養活自己”。
而富爸爸卻説:“你要好好學習,你以後能自己開公司創造很多的就業機會給別人。”
同樣都是要孩子學習,窮爸爸與富爸爸説出的話,卻讓孩子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哭窮的父母給了孩子無盡的恐懼,而有富人思維的家長卻更多地給了孩子愛、與責任。
《人民的名義》中有位處長趙德漢,在被查時對着一冰箱的人民幣,他大哭着説:“我受賄了239995400元,我一分都沒用!”
趙德漢從小生活貧困,真是窮怕了,以至於當官後只想着撈錢,唯利是圖,只有面對着一堆的錢才有安全感,但他瘋狂斂財卻沒捨得用一分。
父母的“哭窮”嚴重影響孩子對金錢的態度,要麼產生恐懼,變成守財奴,摳摳嗖嗖的,就如趙德漢一樣。要麼對金錢無所畏懼,一有錢就大勢揮霍。
我想,無論哪一個結果都不是為人父母願意看到的。
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窮人思維”。
《貧窮的本質》有句話是這樣説的:“貧窮是一種病,而且會遺傳,它除了會帶給你習慣,還會帶給你貧窮的思維方式,會侷限你的人生。”
猶記得上世紀的大街小巷,掛滿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宣傳標語。
是的,現在家裏再窮也會讓孩子接受教育,但今天更應該接受教育的是父母。
只有良好的家庭環境才能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