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的社會中,“睡不着、睡不醒、睡不好”等仍然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根據中國睡眠研究會發表的《中國健康睡眠調查報告 2022》顯示,接近 3/4 的人曾有睡眠困擾,其中入睡困難、易醒和失眠是最常見的問題。
圖源:《中國健康睡眠調查報告2022》
報告還發現,19~35 歲青中年人羣是睡眠障礙的高發人羣,年輕人的平均睡眠時間僅 7 個小時左右,甚至隨着年齡增長逐漸減少,超過四成的年輕人熬夜到凌晨才睡覺。
圖源:《中國健康睡眠調查報告2022》
從身體健康的角度來講,睡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肥胖、血糖升高、高血壓等身體疾病都與睡眠障礙有着緊密的聯繫。而睡眠對於我們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視的,同時睡眠障礙還可能是很多心理障礙的預兆或表現之一,尤其是在如今心理健康水平備受關注的社會,我們更應該瞭解睡眠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
01
焦慮會睡不好
睡不好也會焦慮
失眠是焦慮症患者典型的日常表現之一,尤其是慢性焦慮人羣,TA們可能沒有特定的焦慮對象或內容,往往會不自覺地熬夜,或者表現出易醒、多夢、睡不踏實等。所以,當發現自己總是睡眠不足或睡不好的時候,可以反思一下最近是否壓力比較大,或者用權威的焦慮量表自測自己是否有焦慮症的風險。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同時,一項實驗研究發現,即使是心理健康的參與者,也有高達78%的比例在睡眠不足時會表現出明顯增加的焦慮水平,甚至有50%的參與者表現出來的焦慮水平高於典型焦慮症的臨牀閾值,同時還伴隨着焦慮狀況的神經網絡激活。因此,如果我們長期處在失眠狀態下,持續的焦慮狀態會讓我們的大腦發生可塑性的變化,演變成焦慮症。
02
失眠會積累消極情緒,易患抑鬱症
很多人都會發現,當自己昨晚沒睡好的時候,第二天會感到情緒低落,甚至脾氣更差,這是因為當我們睡眠不足的時候,大腦中負責情緒控制的前額葉會“消極怠工”,導致情緒信號發出的時候,我們很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一項來自密歇根大學的研究分析了超過 2100 名剛工作的職業醫生在一年內的睡眠和情緒數據,因為這個人羣往往在第一年的醫師培訓中會經歷漫長、緊張且不規律的工作安排,所以他們的睡眠很容易就會變得不規律。結果發現,睡眠不穩定、熬夜或睡眠時間較少都會導致日常情緒狀態更差,在抑鬱症狀評估得分更高。
另一項發表在《科學》上的研究發現,在睡眠的過程中,大腦會對情緒進行分類處理,抑制並減少負面情緒的反應,同時還會鞏固積極的情緒。這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影響是很大的,因為我們每天都會經歷很多的情緒,而睡眠則很重要的處理時間,如果睡眠不足或質量不好,那麼消極情緒就會一直累積,成為很多心理障礙的潛在根源。
03
失眠久了
人可能會變“傻”
我們都深知這樣一個常識:睡不好的時候我們的學習、工作狀態都會變差。但長期的睡眠問題會導致什麼呢?很多人對這個問題可能並沒有概念。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近期有好幾項研究都表明,在我們睡着的時候,大腦也沒有閒着,它會激活類淋巴系統和驅動腦脊液流動,從而清除大腦中的“垃圾”,包括一些可能會導致神經退行性疾病(如老年痴呆)的有毒蛋白質,這就像園藝師修剪掉多餘的枝葉,讓植物生長得更好一樣。這同時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睡飽了精神狀態就會更好。
如果長期的睡眠不足,就會導致大腦逐漸退化,記憶力、注意力和執行功能等各方面的認知能力都會下降。
04
怎樣才算是健康的睡眠?
健康睡眠至少有兩個重要的因素:充足的睡眠時長和規律的睡眠週期。
我們經常聽説一些成功人士分享自己的經驗,提到自己睡眠時間很短,這跟我們所熟知的“8 小時睡眠”是相違背的,讓很多人產生困惑。其實健康的睡眠不一定是 8 小時的,這只是一個正常睡眠的平均值,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推薦的最佳睡眠時長是 7~9 小時,具體時長是因人而異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睡眠時間也不是越長越好,超過 10 小時的嗜睡習慣反而會增加認知功能的損傷風險。
規律睡眠週期意味着要定時睡覺,即使是週末也不賴牀。不規律的睡眠時間會增加抑鬱的風險,即使是第二天補覺也是補不回來的,甚至還會產生睡眠週期的失調。
另外,早睡早起和晚睡晚起,到底哪一種更好呢?研究告訴我們,前者是更健康的,入睡時間在晚上 10 點到 11 點的人,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低,越晚睡患病風險越高。
05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改善睡眠?
1. 找到失眠的根源
睡眠不僅是諸多問題的根源,也是諸多心理障礙的表現,由於工作壓力大、煩心事揮之不去等等,每到睡覺前,這些煩惱就會準時來襲,越想越難受,不知不覺就到了深夜。所以,如果自己是因為情緒問題而睡不着,那麼可以通過求助親友、心理諮詢師、精神科醫生等方式來改善,不煩了自然就睡得着了。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2. 嘗試正念放鬆
正念放鬆是近年來很流行的一種有效放鬆的方法,正念的核心觀點是用接納的態度對此刻的體驗保持覺察,俗稱“佛系”,當我們做到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狀態時,思緒就不會胡亂飄散,從而進入放鬆的狀態。
正念放鬆的方法很多,囿於篇幅這裏不作過多講解,可以嘗試正念冥想、腹式呼吸法、漸進式肌肉放鬆和安靜場景冥想等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正念放鬆是需要指導以及一段時間的練習才能奏效的,我們在練習的時候需要辨別哪些正念適合自己,以及堅持練習。
3. 使用刺激控制療法
刺激控制療法是治療慢性失眠的一線行為干預措施,研究發現失眠患者很喜歡在清醒的時候在牀上做各種娛樂活動,從而失去了“牀=睡覺”的聯結,而這個療法就是重新建立這一聯結。這一療法最好是在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但是我們日常也可以採取一些簡單的措施:
通過睡眠日記來觀察自己的睡眠情況,可以在手機應用上來完成。
如果躺下 15 分鐘內還是毫無睡意,要馬上起來,做一些舒緩的事情再上牀。同理,如果醒來 15 分鐘後也要馬上起牀,即使早醒也應該如此。
不在牀上做與睡覺無關的事情,如果想要玩手機、思考問題、看書等,也要起來看,儘量讓牀只跟睡覺有關係。
保持規律的作息,包括入睡時間、起牀時間以及睡前的準備步驟等等,一開始可能會比較困難,但如果結合其他改善方式就可以逐漸做到。
白天充足的自然光照對晚上的睡眠是有幫助的,儘量讓自己在白天有一段在户外活動的時間,適當的運動也能促進晚上的睡眠。
最後,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擁有美美的睡眠!
參考文獻:
[1] Fang, Y., Forger, D. B., Frank, E., Sen, S., & Goldstein, C. (2021). Day-to-day variability in sleep parameters and depression risk: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training physicians.NPJ digital medicine, 4(1), 28.
[2] Aime, M., Calcini, N., Borsa, M., Campelo, T., Rusterholz, T., Sattin, A., & Adamantidis, A. (2022). Paradoxical somatodendritic decoupling supports cortical plasticity during REM sleep. Science, 376(6594), 724-730.
[3] Komaroff, A. L. (2021). Does sleep flush wastes from the brain?.JAMA, 325(21), 2153-2155.
[4]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睡眠障礙學組. 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2017 版)[J]. 中華神經科雜誌, 2017, 51(5):324-335.
[5]王俊秀, 張衍, & 劉洋洋. 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2.
作者|ACC心理科普
審核|唐義誠 北京中科普心理健康促進中心內容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