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喊你“媽”還是“媽媽”?稱呼變了後家長就該上心了!

由 回秀蘭 發佈於 健康

從“媽媽”到“媽”,不僅意味着孩子長大了,也意味着孩子和母親的距離又遠了一些,不知道各位媽媽們,是否也有同樣的感受呢?

孩子從咿呀學語開始乃至整個幼年時期,對母親的稱呼總是“媽媽”:高興的時候會甜甜地叫“媽媽”,想買自己喜歡的零食和玩具的時候會帶着央求的語氣叫“媽媽”,害怕的時候會帶着哭腔喊“媽媽”,甚至偶爾在睡夢中也會迷迷糊糊地呢喃一句“媽媽”……

這一聲聲“媽媽”,體現的是孩子對母親的那種深深的依賴,而母親則在這一聲聲“媽媽”中,獲得了極大的自我價值感,哪怕是再艱難的困境,一聲“媽媽”也會成為她勇往直前的動力。

孩子對母親稱呼的改變,是一場母愛的分離

這是一種複雜的情感,既希望孩子快快長大,卻又捨不得孩子漸漸遠去。

其實這也是每一個媽媽都要經歷的:

@絕世美顏:確實是,小時候孩子從來都是媽媽的叫,也就是八九歲開始孩子會媽媽和媽之間切換的叫,慢慢的可能就會叫成媽了,母愛確實是一個逐漸分離的過程。
@若夢:從奶聲奶氣的一聲“媽媽”到簡短的一句“媽”,再到兒子的一聲“老媽”,有失落也有欣慰……
@球球:我小時候也這樣想過,我叫我的媽媽“媽媽”,而我父母叫奶奶的稱呼是“媽”,我當時想應該是長大了都這樣叫吧,但我對媽媽的稱呼不會變吧。後來,我也改成了“媽”。哎,時間真的飛逝,現在我的孩子叫我“媽媽”,不知道何時改為“媽”。想讓女兒慢點長大~

@喵喵:以前閨女一直叫“媽媽”,後來上了小學之後突然有一天叫“媽”了,而且有很多的事情不需要我來幫助了,我問為什麼?她説同學們都這麼叫,否則感覺很丟人。
@晨:暑假孩子在姑姑家呆了兩週,回來後就由“媽媽”變為了“媽”,聽到後心裏這個彆扭不高興啊,心裏還暗暗埋怨都是跟姑姑家表姐學的,哎真是不想她長大的這麼快啊……
從“媽媽”到“媽”,意味着孩子長大了。

突然有一天,孩子不再稱呼母親為“媽媽”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聲簡短的“媽”:

“媽,我回來了!”
“媽,以後進我的房間請敲門!”
“媽,我走了,到了再給你打電話……”

作為父母,其實我們都經歷過那個成長期,做了媽媽之後,就更能體會出這種變化背後的含義。

當稱謂從疊詞變成一個簡單利落的單字,我們就知道孩子長大了,渴望獨立了,希望自己表現出幹練的形象,甚至能夠體會出孩子渴望獨立,不把對母親的依賴外顯出來的心情。

母親此時也會倍感欣慰,辛辛苦苦養育的孩子終於長大了。但欣慰的同時,或許更多的是失落,孩子長大了,離自己越來越遠了,自己不再那麼被需要了。

尹建莉在她的書中寫道:“母愛是個逐漸分離的過程,強烈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從“媽媽”到“媽”,就是孩子對母親的依戀減少,自己逐漸走向獨立的體現。 由“媽媽”變成“媽”,一字之差,卻意味着,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學會放手了。

當家長髮現孩子對自己的稱呼有所改變時,應該怎樣做?

1.不要過多摻和孩子的生活,多給予孩子私人空間

當孩子的稱呼從“媽媽”變成“媽”的時候,一方面是孩子覺得“媽媽”這個稱呼是小孩子的叫法,而“媽”這個叫法在孩子心中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成熟的標誌。

另一方面是因為孩子有了獨立自主的意識,有了自己的思想,不想過度依賴父母,被父母當作小孩一樣看待。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減少自己對孩子的掌控,不要過多幹涉孩子的生活,以免養成叛逆心理,多讓孩子跟隨成長自主發揮頭腦。

2.改變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

孩子的變化,很有可能是青春叛逆期引起的,所以家長要根據孩子的行為隨機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用自己覺得對的處理方式對待孩子。

比如:家長要求孩子必須跟變化之前的行為做法一致,固執地讓孩子去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這樣只會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加生疏。所以,家長要根據孩子成長變化的高難程度找尋不同的處理方法,多以朋友的角度跟孩子交流,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

3.調整自己的心態,以平常心來對待孩子的改變

孩子稱呼的改變,對有些父母來説可能會有些不適應,但是這是孩子長大的表現,在孩子成長階段中一些事情上肯定是有變化的,家長不要過於擔心。

調整好自己這段特殊時期的狀態,多關注孩子的心理改變,一步一步解決孩子的成長問題,以輕鬆的氛圍往正確的方向引導。

很多家長都沒想到,一個稱呼的改變,竟會有這麼大的不同,但是家長不要感到難過,這説明你的孩子正在成長的道路上前行,多關注孩子的變化,讓孩子在你外圍的關愛下獨立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