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聖張仲景愛用它,乾隆御醫黃元御也愛用它,祛濕、止痛兩不誤

提到薏苡仁,估計很多人對它耳熟能詳,為何?因為當今時代,薏苡仁已經走入了商超,讓更多人把它當做煮粥的一種食材。在多年以前的農村,其實很多農民也會種植薏苡仁。在農村種植薏苡仁,最主要的原因有幾個,一個是薏苡仁的確是可以食用,而且風味獨特,還可做成很多種美食;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薏苡仁的苗可以用來做掃把。如此一來,薏苡仁簡直渾身都是寶,竟沒有任何可以廢棄的東西。然而,薏苡仁自古以來就是一味良藥,追溯它的藥用歷史,起碼有兩千多年了,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記載了薏苡仁的藥用功效,如“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從這裏可以看出,幾千年以前,就認為薏苡仁可以調理風濕疾患,還可以舒緩筋脈,而且,還指出“久服輕身益氣”,意思是説,長期使用的話,可以起到益壽延年的作用。由此可見,薏苡仁雖不是五穀,但是它的用處卻很多,對人們的身體健康來説,也是頗有實用之處。

醫聖張仲景愛用它,乾隆御醫黃元御也愛用它,祛濕、止痛兩不誤

對於薏苡仁的用途,除了《神農本草經》之外,醫聖張仲景對它也是頗為鍾愛的,比如用來調理胸痹的薏苡附子散,薏苡仁發揮瀉濕降濁的妙用;又比如調理腸癰內膿已成,或慢性反覆發的薏苡附子敗醬散,薏苡仁發揮瀉濕開竅的妙用;還比如調理風濕在表、濕鬱化熱的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薏苡仁發揮除濕祛風、運脾化濕的作用。從這幾個經典良方來看,薏苡仁的確在祛濕方面頗具特色,而且擁有很強的祛濕能力。由此可見,很多人認為薏苡仁是祛濕的良藥,這的確沒有錯。那麼,作為古代中醫最獨具特色的乾隆御醫黃元御,對薏苡仁的用途又是怎麼解釋的呢?黃元御在《長沙藥解》中這樣寫道,薏苡仁“味甘,氣香,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主要作用為“燥土清金,利水瀉濕,補己土之精,化戊土之氣,潤辛金之燥渴,通壬水之淋瀝,最瀉經絡風濕,善開胸膈痹痛”。關於薏苡仁的諸多妙用,“利水瀉濕”四個字作為傳神,將薏苡仁的功用作了最精妙的概括,後面其他用途都是建立在“利水瀉濕”的基礎之上的。

醫聖張仲景愛用它,乾隆御醫黃元御也愛用它,祛濕、止痛兩不誤

黃元御進一步解釋道,水如果沒有清純的氣機就會不通利,氣如果沒有乾燥的土壤就會不清純,土如果沒有暢通的水道就不會幹燥,所以要想燥土,就要利水;要想利水,就要清氣;要想清氣,就要燥土,如此,如環無端。而土居於水和氣相交的位置,手握“生化之權”,具有調節它們清濁的責任。對此,黃元御不無感慨,“薏苡一物而三善備焉,上以清氣而利水,下以利水而燥土,中以燥土而清氣”。一下子把薏苡仁的妙用闡發的淋漓盡致。從黃元御對薏苡仁藥用功效的認識,很顯然,最後兩句十分帶勁兒,“最瀉經絡風濕,善開胸膈痹痛”,通過這兩句不難看出,薏苡仁在調理風濕類疾病方面,擁有十分獨特的能力,不僅如此,還能對胸痹心痛等病症有着良好的止痛作用。不過再仔細回到醫聖張仲景關於薏苡仁的妙用,不難發現,乾隆御醫黃元御所表達的薏苡仁的功效,與醫聖張仲景所描述的,一脈相傳。這也充分證明醫聖張仲景用藥的獨到之處。不過黃元御的認知顯然與張仲景不是同一個路徑,但卻又殊途同歸,很是厲害。

醫聖張仲景愛用它,乾隆御醫黃元御也愛用它,祛濕、止痛兩不誤

最後,黃元御指出,“百病之來,濕居十九,悉緣於太陰脾土之陽衰也”,所以,黃氏的理論基礎依然是中氣學説,與醫聖張仲景的學説還是大有不同的,但在這些中藥的用處上,竟有異曲同工之妙。黃元御指出,薏苡仁“能清能燥,兼補兼瀉,具抑陰扶陽之力,擅去濁還清之長”,看似是“凡草常木”,實則是“奇妙良藥”。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51 字。

轉載請註明: 醫聖張仲景愛用它,乾隆御醫黃元御也愛用它,祛濕、止痛兩不誤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