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裏一位媽媽分享了這樣一件事。
週末和閨蜜們帶着孩子出去玩,結果到了露營地,兒子躲在她的懷裏就是不肯撒手,也不肯跟其他小夥伴分享玩具。
看着別的小朋友開開心心地玩在一塊,她老公把孩子狠狠地批評了一頓,孩子情緒就更崩潰了,他們只好提前帶着孩子回家,讓原本好好的露營就這樣泡湯了。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性格開朗,能和小朋友們玩到一起去。可有的孩子就就是內向靦腆,一到陌生環境或見到陌生人就警惕害怕,在學校也很難融入到集體中,讓父母非常發愁。
那麼,怎樣讓孩子成為社交小能手呢,快把這4個妙招記下來吧!
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相同,他們或許熱情開朗,或許內向靦腆,與人交往的方式也自然是不同的。
父母不能刻板地用某一種固定的模式去要求孩子。
即使孩子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了,那樣不情不願的社交互動也不代表孩子能夠真正融入社會。
比如,玲玲是個大大咧咧的孩子,很容易便在遊樂場結識了新的朋友。
而文文是個靦腆慢熱的孩子,他習慣在角落裏觀察,靜靜地看着小夥伴玩,等熟悉之後才開始與小夥伴有互動。這都是正常的現象。
而很多寶爸寶媽看不慣文文這樣性格內向的孩子,看到孩子在社交場合退縮,便一味地否定批評孩子。
這不僅不能幫助孩子儘快適應環境,還會適得其反,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從而更加封閉自我。
剛開始接觸陌生環境,孩子持有戒備心理是很正常的。寶爸寶媽應該充分認識孩子的性格特點,先給孩子足夠的關愛和安全感。
父母在孩子表現退縮的時候給予安慰,在孩子表現勇敢的時候多加鼓勵,並耐心引導孩子變得大膽,慢慢地打開自己的內心,從而融入社會。
第二,多參加社交活動,潛移默化孩子年齡小的時候,父母可以多與孩子互動,與孩子多説説話。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參加户外活動,給他們提供可以社交的條件。
父母的陪伴與同齡人的接觸是不同的,讓他多和同齡的朋友接觸,讓他們在一起玩耍,這樣可以積累大量的社交經驗。
家長也可以讓孩子邀請同學到家裏來做客。對孩子來説,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可以感受到較高的安全感。
孩子在比較放鬆的氛圍中,也更加能夠接納其他小朋友。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們自己解決問題,儘可能少插手孩子們的互動活動。
例如,小朋友在玩耍時,可能會因為玩具、遊樂設施、或是遊戲規則,發生爭執和衝突。即使爭得面紅耳赤,父母也應該儘量少摻和。
因為在這樣的情景中,孩子能夠認識到,原來別人的想法跟我的是不一樣的,原來不是人人都能遷就自己的。慢慢的,他們便在這些互動中,掌握了與人相處的方式和界限。
有些家長特別緊張,生怕孩子受到了一丁點委屈。只要看到孩子跟其他人有些爭執,便馬上進行干預,甚至是斥責對方小孩。久而久之,也就沒有小朋友願意跟孩子一起玩耍了。
不要過度干涉他們,讓孩子在互動中學會與人相處。只要不是故意傷害,偶爾的肢體衝突,家長也不必太過於緊張。
在雙職工家庭,孩子大部分由老人代為照顧。老人家往往對小朋友非常疼愛和縱容,對孩子有求必應。
孩子在家裏“呼風喚雨”習慣了,就可能成為以自我為中心的“小霸王”、“熊孩子”。
當他們去面對同齡的小夥伴時,如果還是目中無人,不懂得尊重其他人,便很難融入集體。
念念是個熱情的孩子,在小區遇到鄰居能夠大大方方地喊爺爺奶奶,十分招人喜歡。可是她卻是小區裏出了名的小霸王,看中小夥伴的玩具二話不説上手就搶,一言不合就動手打人。
孩子不懂得如何與同齡人交往,父母可以多想想辦法,比如通過繪本故事或親子游戲,教會孩子該如何與人交往。
也可以設計一些遊戲場景,比如自己想玩鞦韆剛好有人在玩應該怎麼辦?比如看到小夥伴的玩具非常喜歡也想玩怎麼辦?等等。
預設一些跟人際關係有關的問題,讓孩子全程參與進來,並引導孩子學習正確的做法。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裏,並深深地影響着孩子的個性發展。所以,想讓孩子成為社交小能手,父母不妨回想下自己與他人相處的情節,並跟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