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被學校“瞎折騰”?這是形式主義層層傳導
“有多少父母在孩子上學後,又重新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這話可不只是自嘲,而是無數家長的感同身受。這幾天,筆者被一位吉林洮南家長的吐槽給氣笑了。笑過之餘,又不免流露出一絲苦澀。這年頭,哪個家長還不是學校的“老工具人”了?
這位吉林洮南家長呼籲,減少非必要、非教學任務進校園。“短短几個月,我們家長和孩子收看了1次消防的直播、下載了1次反詐騙App、進行了1次‘小手拉大手’打疫苗、看了1次愛眼日的視頻、關注過幾個公眾號、註冊了1個消防的什麼東西、家長掃了2次雪等,頻次太高,而且對家長的考核過嚴。”最搞笑的是,吐槽學校愛眼日的活動。“愛眼日當天,學校要求家長和學生一起收看(節目),再拍照上傳打卡。結果,羣裏出現多張帶着矯正眼鏡的孩子近距離盯着手機看的照片。”
“愛眼日變成了‘礙眼日’,都成了笑話。”不得不佩服,能把諧音梗玩得這麼溜,真·東北人無疑。問題是,家長被學校“折騰”,絕非東北一地一校,很多地方都存在類似的情況。
學校面臨各種驗收檢查、疲於奔命,老師被非必要、非教學任務掣肘,忙着準備需要上交的材料……形式主義壓力層層傳導,最終承壓者成了家長。如果説,家長還敢於吐槽,更多教育工作者則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説不出”。
應該看到,藉助網絡即時互通,家校之間搭建起一座溝通的橋樑。然而,實時聯絡不能變成電子捆綁,家校共育更不能變成一個筐,什麼形式主義的菜都往裏面裝。
此前,不少家長苦於家庭作業負擔重,樣樣都要家長批改、上傳、打卡留痕;苦於學校羣聊多,微信羣、QQ羣、釘釘羣,生怕漏下一個;苦於莫名其妙的App要下載,這個要上報那個要轉贊評……
針對這些亂象,教育部出了“大招”。今年秋季開學前,教育部要求落實“雙減”,提出義務教育學校教學紀律“四個嚴格”。其中明確,嚴格執行作業管理規定,嚴禁給家長佈置或變相佈置作業,不得要求學生自批自改作業。從吉林洮南家長的吐槽來看,即使少了寫作業打卡的壓力,還有不少形式主義的“鍋”還得家長背。
此前,中國社科院社會學博士尹秋玲曾在學校調研中發現,她發現教育工作者“負重”嚴重。她舉例説:“學校‘婆婆’眾多,落實工作變成安排工作。與校園管理相關的部門有消防、環保、疾控、司法、交通、氣象等,不少職能部門本應服務校園,結果變成佈置任務。相當一部分活動和工作進校園的邏輯,是行政驗收的需求大於實際的內容意義,學校無故被部分職能部門用來完成工作量考核任務。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主陣地,這是必須堅持的基本點。為學生“減負”的同時,也得為老師、為學校“減負”,把無關的的枝枝蔓蔓清理出去,將形式主義任務“拒之校門外”。負擔減下來,才能還校園一片安靜,家長也不用成天“回爐”再受教。
(紅星新聞)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