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元一節課就是玩遊戲,“注意力訓練課”需引起注意

“上課走神?作業拖拉?一看書就喝水上廁所?孩子可能注意力有問題。”這個暑期,學科類培訓機構遇冷,但“注意力訓練課”等花式輔導卻悄然升温。這些一週期動輒兩三萬元的“訓練課”究竟是什麼?又是什麼驅使家長甘願自掏腰包讓幼兒坐在電腦前玩“小遊戲”?

400元一節課就是玩遊戲,“注意力訓練課”需引起注意
玩“賽車”訓練注意力?

李斌的兒子陽陽今年6歲,在東城區某一類小學上一年級。他覺得兒子寫作業太吃力了,尤其是語文作業,一寫倆小時,一個字改改擦擦好幾分鐘。“升學競爭如此激烈,我們必須抓緊想點辦法!”李斌和妻子商量道。

偶然點開一次短視頻推薦的注意力訓練課廣告後,類似的廣告鋪天蓋地襲來:有戴眼鏡的“專家”一臉嚴肅地提醒家長要注意孩子上課開小差、寫作業拖拉、小動作不停等行為,還有的打出“每天練習一遍,開學專注力提升10倍”的廣告語。

面對這些花式“霸屏”的廣告宣傳,李斌坐不住了,他把陽陽的行為與短視頻裏描述的現象一一對號入座,並挑選了一家看起來還算正規的注意力培訓機構試聽。

記者實地探訪了李斌試聽的這家注意力培訓機構。記者看到,該機構一個房間內有8張電腦桌,統一用擋板隔開。一個小女孩頭上貼着幾根導線,眼睛盯着屏幕,手裏操作着鍵盤,可她正在玩的是一款“賽車遊戲”。記者觀察到,來參加訓練的孩子不少是學齡前兒童。

一節課收400盡是唬人名詞

小朋友頭上連着幾根導線,坐在電腦屏幕前玩“遊戲”,這種訓練能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嗎?

為了打消試聽者的疑慮,培訓機構的老師説了一大堆專業術語:“大腦過度焦慮時釋放高β波,集中注意時產生SMR注意力波和低β波。我們從特定區域採集信號,每秒鐘512次。儀器會分析出優秀波和雜波,優秀波段會驅動賽車,雜波會讓賽車變慢。孩子要做的就是不斷調整大腦狀態,通過實時訓練,提高注意力區間有效波長……”

“腦區激活”、“腦波反饋”、“α波、θ波”……李斌被這些高科技名詞一下子唬住了。但他仍憑着常識忍不住問道:“可哪個孩子玩遊戲不專注?比試賽車快慢也根本不需要訓練吧?”培訓老師則表示有專門的課程體系,遊戲會越來越難,幫助孩子養成高效用腦的習慣。

這位老師強調,這項訓練技術引自美國,他們是全國唯一擁有這項技術的機構。見李斌半信半疑,培訓老師斬釘截鐵地説:“你可以自己上網查資料、查論文,我們這種技術絕對科學有效,無任何副作用。”為了更好地説服李斌,培訓老師還舉了兩個“成功案例”。當然,收費也不便宜,單獨買的話基本都是400元一節課。現在暑期特惠,起步一週期120節課,售價27600元;鞏固兩週期240節課,55200元。

專家提醒別給正常孩子添壓力

記者查詢發現,培訓機構口中聲稱的“獨家”、“高級”的“腦電波反饋”並非新鮮事物。早在1958年,芝加哥大學Joe Kamiya博士就成功進行了α波神經反饋訓練實驗。但目前仍很少有研究通過嚴格的實驗設計和必要的對照來檢驗神經反饋技術的有效性,醫學界對其質疑的聲音也一直存在。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行為發育中心鄒小兵教授明確表示:“神經生物反饋對多動症的效果目前依然是安慰劑效應。安慰劑效應的意思就是無效!醫生和機構不要騙人,家長不要輕信吹噓的效果。”

“更關鍵的是很多家長都混淆了兒童不容易平靜等特質和多動症的區別,給正常的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復旦大學社會學博士徐霄揚認為,信息碎片化時代,家長格外關切兒童的注意力可以理解,但不建議盲目尋求商業化的培訓機構幫助。“如果孩子疑似多動症,應首先去精神科求助心理醫生做診療。”養育者過於關注的教養方式也可能破壞孩子寶貴的注意力。比如孩子玩耍時,家長總問孩子要不要喝水;孩子寫作業時,一寫錯父母就指正,都可能讓孩子無法養成全身心投入的習慣。“融入校園對孩子來説是一件需要慢慢接受的事。父母如果過於焦慮,給孩子太大壓力,可能會引發新的問題。”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袁璐 實習生 佔雯佳 傅子悦

流程編輯:郭丹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73 字。

轉載請註明: 400元一節課就是玩遊戲,“注意力訓練課”需引起注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