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不打孩子,為什麼孩子仍然愛打人?

為什麼孩子總是打人?有些家長對此表示不解:

家長們從來都沒有打罵過孩子,也沒有教孩子打人,一直都是用愛對待孩子的,怎麼孩子就會打其他人呢?

更讓家長們擔心的是,孩子還會“故意”地傷害自己的親兄弟姐妹,傷害後還面無表情,似乎心裏沒有覺得不對,甚至有時候還會表現得很開心,難道家裏真的養了個惡魔嗎?

別急着下定義,今天我們來聊聊孩子打人這個問題吧。

我從來不打孩子,為什麼孩子仍然愛打人?

1

孩子打人的理由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説,他們之所以打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 孩子還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也無法很好地溝通自己的想法。

很多家長有過這樣類似的經歷:孩子抓住你的手,拉着你去一個地方,然後指着某樣東西。

不管最後的目的是讓家長看某件有趣的事情,還是去幫助孩子拿某樣東西,孩子這樣的舉動,就是通過肢體語言來告訴你:

媽媽,跟我一起來,看那裏!

所以,當孩子的內心產生了負面的情緒,但是孩子自己不知道或者無法很好的通過語言來表達出來,就會通過肢體動作,也就是打人來表達了。

而之所以孩子會面無表情,甚至會表現出開心的樣子,在排除了因為好奇(比如覺得打人後其他人的反應很有趣)或者尋求關注(比如平時關注太少,而打人時能夠得到更多的負面關注)的原因之後,很多時候是因為孩子在試圖不去感受那些導致孩子做出這些行為的負面情緒。

就拿孩子打老二的例子來説吧!

雖然我們能夠很容易把孩子的這種表現的原因歸為“生氣”,但是 孩子真正感受到的,是“害怕”,害怕自己沒有小寶寶那麼好;是“悲傷”,因為感覺自己已經失去家庭中的中心地位;是“嫉妒”,因為老二被照顧地似乎比自己還多……

這些負面的情緒對孩子來説是無法承受的,是很痛苦的,所以孩子會刻意地去壓制這種感覺,去試圖不感受。

這種壓制,雖然會使孩子在表情上顯現出“冷血”,但是並不會使這些負面情緒消失,只會像吹氣球那樣積壓在內心深處,直到承受不住的時候再次爆發。

所以, 打人只是我們所能看到的外部表現,而更重要的是孩子做出這樣的行為背後的原因!

我從來不打孩子,為什麼孩子仍然愛打人?

2

如何引導?

在現場看到自己的孩子打其他人的時候,首先要做的當然是嚴肅地制止孩子的這種行為。

注意, 要做的只是制止而不是懲罰,羞辱和懲罰並不會讓孩子學會更好地控制自己,只會再一次地讓孩子把負面情緒給壓抑下去。

一旦攻擊行為被制止住了,接下來,就可以試圖疏通孩子的情緒了。

關於情緒,很有趣很特別的一點是, 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只要情緒一旦被自己理性地認識到了之後,就會很快煙消雲散消失不見了。

你不信?你不妨試圖回想一下,當你覺得被委屈的時候,是不是當你哭出來之後就會覺得好多了?當你還為了某個笑話開懷大笑的時候,如果你大腦中出現了一個聲音“哦,我在哈哈大笑呢”,是不是就沒有那麼好笑了?

同樣的道理,在對待“喜歡”打人的孩子的時候,家長可以嘗試與孩子共情。

這裏的共情指的並不是單單的“你看起來很生氣”,而是試圖讓孩子同樣意識到導致這些行為背後的真正感受。

在這裏,家長的目的應該是,幫助孩子流露出孩子的真正感受,讓這些感受表達出來。記住,你的孩子並不是一個壞孩子。

因此,家長可以蹲下來,讓孩子感覺到安全、平等,然後試圖試探孩子的原因,問一問:

親愛的,我看到你打人了,而且你看起來真的很生氣,你能跟我説説發生了什麼事了嗎?

如果孩子拒絕回答,拒絕表達背後的原因,家長還可以繼續試探:

我不知道是不是最近因為太忙了,所以沒有太關注你,冷落了你……

然後停頓觀察反應,如果沒有反應,找下一個可能性,

而且家裏還新添了一個小寶寶,這對你來説一定很難……

一旦原因成功地被找到,你會發現,孩子之所以這樣表現,是有理有據的! 沒有孩子會喜歡被眾人排斥,沒有孩子不喜歡成為一個人人都愛的好孩子。

而且,這時候很多孩子會感到更加的生氣,可能還會朝着家長大吼大叫。這時候,家長及時的理解與共情很重要:

真的很對不起寶貝,你肯定受傷了!對不起……

隨着家長真實的愛意的傳達,隨着家長温柔的語氣與撫摸,孩子的氣憤會隨之消失,贏來的是一個在家長懷裏哭泣的小寶貝。

我從來不打孩子,為什麼孩子仍然愛打人?

3

共情沒用怎麼辦?

如果孩子已經麻木了,已經面無表情了,已經對家長流露出的共情與理解毫無反應了,這不是理論不起作用,而是 情感連接已經被破壞了。

要知道,如果沒有一個健康的情感連接,任何形式的技巧只會讓孩子更反感。孩子可能已經覺得自己是得不到愛的,因此會覺得家長在這時候的表現是假惺惺的,因此會拒絕家長的任何情感連接。

這時候,最重要的就是重新建立這個情感連接。畢竟,孩子的心沒有死,只是變硬了。

這説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這不單單意味着家長需要騰出更多的時間來真心陪伴孩子,不單單意味着要讓孩子開心,這也意味着 家長要重新瞭解自己的孩子,重新在已經負債的孩子情感賬户充值。

也就是説,家長要知道孩子喜歡做什麼,喜歡在哪裏玩,喜歡跟誰玩。要注意的是,這不是家長認為孩子喜歡什麼(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而是真正地去認識孩子的喜好。

在這裏,我舉一個在真實現實中的反面的案例。

有一位美國媽媽慢慢地瞭解到孩子喜歡吃炸雞,因此有一次就帶孩子去肯德基,孩子當時開心極了,但是媽媽卻在店裏的時候,可能忘了自己的初衷,看着菜單問孩子:“你想吃牛油果沙拉還是馬鈴薯沙拉……”

這位媽媽這樣做,雖然是為了孩子的健康,但是再一次地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孩子身上。同樣的例子是,爸爸知道孩子喜歡看電影,卻在電影院裏挑選了自己喜歡的電影或者認為孩子喜歡的電影。

這樣做並不利於重新建立感情,這樣做,反而是在消耗感情。

所以,真正願意重新建立情感連接的家長會尊重孩子,會在即使自己不喜歡的遊戲上配孩子玩,會在即使自己對動畫片沒興趣的情況下配孩子看動畫片。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感覺到你是在乎他的,才能開始軟化那已經硬了的心。

我從來不打孩子,為什麼孩子仍然愛打人?

學齡前的孩子打人,雖然也可能是因為好奇,也可能是因為想得到關注,但是 在兩歲前後更多的是因為自己還無法化解那些負面的情緒,無法控制那憤怒的感覺,同時也無法表達出來。

所以,家長除了當面制止孩子的暴力行為之外,也需要嘗試去了解背後的動機。

只有當了解到動機,同時瞭解到孩子的其他負面情緒,家長才有機會去從根部化解這些問題,才能“藥到病除”。

有時候,孩子因為多次地感受不到尊重,感受不到愛意,所以會麻木。家長這時候除了共情之外,更需要重新建立連接,重新讓孩子恢復愛與自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05 字。

轉載請註明: 我從來不打孩子,為什麼孩子仍然愛打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