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收到一位媽媽的留言:
“前幾天跟孩爸吵了一架,原因是週末的時候天氣好,孩子想出門玩。跟着爸爸下去了。可是沒多久孩子就哭着回來,説爸爸一直在看手機,根本就不陪自己玩。等了一會,爸爸一邊埋頭盯着手機,一邊換着鞋回家了。
他也沒有理會孩子的情緒,頭也不抬,一屁股躺沙發上。
這樣的情形已經出現無數次了。可還説不得,一説吧,他就説自己陪了孩子,不是一起下樓去了嗎。然後説自己哪些同事,週末都是去釣魚打球,根本就不會陪孩子。
每次這樣説,還不知道怎麼反駁他。
但總覺得這樣不對啊,一陪孩子就看手機,這是陪伴嗎?
至少這不是孩子想要的陪伴。”
我們的身邊,有太多這樣的情形。
孩子興沖沖地跑來跟父母分享做好的小玩意。
可是忙着看手機的大人,卻根本沒有去認真看看,或者抬頭應付一句“去去去,一邊去,我忙。”便作罷了。
只留孩子在那滿是尷尬和失落。
孩子需要什麼樣的陪伴?值得我們思考。
如果説陪伴就是在一間屋子裏,孩子玩平板,大人玩手機,各玩各的。
那給孩子一個平板就行了。
可實際上呢,孩子需要什麼?
從兒童心理學角度看,會發現孩子需要的是有温度的陪伴,這是安全型依戀發展必須的。
心理學家哈里·哈洛曾經做過一個“恆河猴實驗”。
他把嬰兒猴放進籠子裏,籠子裏有兩隻假母猴,一個是“金屬母猴”,它是用冰涼的金屬絲圍繞而成的,頭部畫有兩個眼睛,胸前安置了橡皮奶頭,幼猴可以從隆起的橡皮奶頭上吃到奶汁。
另一個是隻“布母猴”。它的身體是一個圓筒,外面包有一層柔軟的絨布。
幼猴可以在籠子裏自由活動,自己選擇接近哪一個“母親”。
結果發現幼猴大部分時間依偎在“布母猴”的身旁,這個實驗的結果被稱為“愛的發現”,説明餵養不是母親最重要的功能,幼猴也需要身體接觸的舒適感和親密感,形成依戀。
而孩子的需求,遠遠要超過小猴子。
他們要父母有效的陪伴,而不是冷冰冰的無效陪伴。
這樣就算待在一間屋子裏,好像是陪在一起。
可實際上陪伴卻是無效的,沒有什麼意義。
這樣的無效陪伴,反而會傷害到孩子。
心理學家指出,如果照料者表現出冷漠拒絕,兒童就會認為自己不值得愛,他人並不可靠,對外界也表現出冷漠拒絕的態度。無法發展出安全型依戀。
為什麼陪伴這麼重要?
孩子跟父母之間其實有一種共通的東西。
這不僅僅是血脈相連,而是呼吸與共的生活。
比如,父母對什麼感興趣,孩子也會產生興趣。
因為在陪伴中,父母説的話,孩子聽着,父母做的事,孩子看着。
不知不覺中,耳濡目染的薰陶着。
比如我喜歡歷史,經常會跟身邊的人談歷史人物和那些歷史事件。
有一次,小小魚問我:“爸爸,夏朝以前是什麼朝代?”
我當時一愣,嘿,這小子什麼時候也對歷史這麼有興趣了。
可能跟我經常説的話有關。
因為父母説的話,會被孩子聽着,吸收着,變成他們的一部分。
所以我們總是抱怨,孩子也會學着抱怨。
如果父母喜歡吹噓,孩子也會變得愛吹噓。
而如果父母喜歡閲讀,那孩子也會更容易愛上閲讀。
比如我們家,週末的時候,我抱着弟弟,有時弟弟睡着了,我就翻看自己喜歡的書。
小小魚也會打開書看,有時我會鼓勵他朗讀,因為弟弟聽到了,好像睡得更香。
我覺得能陪着孩子,看着他們一天天長大,真的是一種恩賜。
什麼是有效陪伴,我覺得就是跟孩子一起參與着做一件事,獲得共同的感受或者經驗。
每個孩子都渴望有父母的關注和陪伴,而陪伴其實很簡單,不要那麼多的準備。
比如:
陪孩子一起吃飯:這件簡簡單單的事,充滿煙火味,有温暖感。
條件允許,父母還是可以經常親自下廚,為孩子做幾道喜歡吃的菜,再一起聊聊天。
分享彼此遇見的有趣的事,是一件多美好的事。
陪孩子一起運動:很多父母説孩子不愛運動,其實是一種誤解。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喜歡的運動,看父母有沒有引導孩子去嘗試,去發現。
而孩子小的時候,更需要父母陪伴着一起運動,慢慢堅持,再養成習慣。
比如小小魚跳繩,剛上小學時,起初只能跳兩個,還費老大的勁。
我一點點地教,給他示範動作。
慢慢的,能跳5下,然後很長一段時間都突破不了。
那段時間,我去學校接他,看到課後全班都在操場那練習跳繩,而他笨拙又有點僵硬地跳着。
我心裏也急。
接下來的一個學期,每天放學後,我都帶他去樓下練習。
能跳多少就跳多少,我們堅持練習看。
堅持了一段時間,有一天 ,他一口氣跳了二十多個。
可把他樂壞了,興奮地跟我喊着:“爸爸,我會跳了,你快看!”
堅持這麼久,終於悟出來了。
不錯呀!我鼓勵他。
而打羽毛球,也是這樣陪着他一起練習,慢慢進步。
每天陪孩子聊聊天:就算再忙,也要抽出時間每天跟孩子聊聊天。
不是隻盯着孩子問作業做了沒有,你玩具收好了沒有。
有沒有跟同學打架啊!……
而是跟孩子聊聊,你今天遇到了什麼有趣的事,在學校過得怎麼樣?
最近看了什麼有意思的故事書,分享一下看。
隨便聊聊,才發現原來孩子的世界這麼有趣。
也能發現孩子的喜好,小心事等。
陪孩子一起閲讀:如果孩子還沒有3歲,請一定要儘早陪孩子親子共讀,養成閲讀的好習慣。這個時候的孩子,會非常喜歡父母温暖的讀書聲,在睡前,能在父母的懷裏聽故事,沒有哪個孩子能拒絕。
如果孩子是3-6歲,也是閲讀的好時間,因為幼兒園階段的學業相對輕鬆,有足夠的時間來遨遊精彩的繪本世界。並且繪本故事會傳遞給孩子一些美好的品格,也能給予一些習慣養成的薰陶。比如不愛刷牙、不愛洗澡、不愛吃蔬菜,都有專門的優質繪本來讓孩子改正壞習慣。
如果是進入了小學,那要把握住10歲前的關鍵期,因為習慣更容易養成。優質的書本,會讓孩子跟那些偉大的靈魂對話,宛如站在巨人的肩膀,構建孩子的價值觀。
有一句名言説:“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是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陪伴孩子,不僅僅是在孩子的身邊,而是心也放在孩子這裏。
養大孩子的同時,我們自己也在陪孩子一起,自我成長着。
他們思考着,問各種各樣的問題時,我們能認真傾聽,並且給予解答。
他們拿着自己做好的作品或者搭建出來的積木,跟我們分享時,我們能第一時間看到,並且給予他們回應。
在孩子的心目中,爸媽是不是富有,並不是最重要的。
他們沒有那麼在意父母有沒有錢,而在意父母是不是愛自己,珍視自己,陪伴自己。
編輯:王星
責任編輯:姜澎
轉載:養育男孩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