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講理,喜歡談條件,家長要注意:你是不是喜歡説這個句式?我們常常聽到家長抱怨,孩子喜歡頂嘴,無理取鬧,談條件,但其實家長們有沒有想過,孩子的這些表現,都是家長自己造成的?
在《父母的覺醒》這本書裏提到:在生活中,很多家長常常用毫無邏輯的話,來達到控制孩子的目的。等孩子長大之後,自然“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一. 我們在生活中有沒有聽過這樣的話?- 如果你現在睡覺,下午我們就去動物園玩。
- 你現在好好吃飯,我就給你買一個大恐龍玩具。
- 如果你和我説話不禮貌,我就沒收你的平板。
- 如果你再繼續無理取鬧,下個星期的零花錢我就不給你了。
仔細想想,這些話的前半句和後半句有必然的邏輯關係嗎?其實並沒有。家長對孩子説的這些話,都是強加因果,本質上都是用條件威脅孩子,達到控制孩子的目的。
帶來的後果是什麼呢?孩子可能會因為條件而暫時妥協,但是治標不治本,而且等孩子自主性更強的時候,會引發孩子的叛逆心理,家長再怎麼威脅都沒用了。關鍵還有一點,你教會了孩子談條件,下次孩子可能就會對你説:如果我今天好好學習,你就答應我,給我買一部手機!
這樣的方法還能培養出自覺主動的孩子嗎?
二.“自然因果”,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那孩子不聽話,家長怎麼辦呢?比如説孩子不吃飯,不睡覺,不寫作業,不愛學習等等。
其實家長就要放下企圖控制孩子的心魔,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自然因果。
用自然因果,讓孩子看到事情自然的結果,然後激發起孩子的自驅力和責任心。
舉個例子,孩子該吃飯的時候不吃飯,拼命玩。在孩子可以聽懂道理的年齡,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吃飯必須要按照時間吃,否則飯冷了,家長收走碗筷,就沒得吃了。
等孩子感覺餓的時候,真的發現家長真的把碗筷收走了,只能忍着餓等到吃晚飯。這就是“自然因果”。
再舉個例子,如果孩子不收拾玩具,家長可以對孩子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不收好玩具就可能會丟掉遺失,就找不到了,再去買可能需要付出一些代價。
如果孩子仍然不收玩具,家長在打掃衞生的時候,可以把玩具收到一邊,讓孩子下次玩的時候,自己好好找一找。孩子就知道了,不收好自己的東西,是會丟掉的,其他的東西都要珍惜。
孩子喜歡睡懶覺,不按時起牀,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遲到一次,感受一下被老師批評罰站後的尷尬。
孩子晚上寫作業總是拖拖拉拉,很磨蹭。告訴孩子,家長會在某個時間幫忙檢查作業和簽字,但是過了時間,家長有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孩子如果沒有完成作業,第二天就要自己承擔責任了。
孩子假如沒有完成作業,或者因為沒有簽字,被老師批評了。孩子下次就知道了,作業是自己的責任,而不是家長的責任,學習同樣如此。
當然這過程中,家長要做到兩點:
首先是保持温和,把道理講清楚,劃定責任範圍。如果孩子的確遇到了困難,家長要提供幫助,不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拋棄了。
其次,家長要有執行力。不要怕孩子遲到就趕緊去接送,不要怕孩子捱餓,就趕緊開小灶。千萬不要“嘴裏説着最狠的話,手裏卻依然放縱孩子。”
三.“自然因果”長期效果好,家長要守得住有的家長就要問了,但是有些“自然因果”時間跨度太長,真的等孩子明白了,成長的機會就錯過了。孩子真正懂得學習的意義,説不定高考都結束了!所以基於這樣的情況,家長總是把規避風險的事情做在前面,自覺成為孩子的保護傘。
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家長必須要知道,孩子必須要經過試錯的過程,才能更好地成長。需要我們對後果加以干預的唯一條件,就是存在真正的危險。比如孩子在馬路上奔跑,吞下有毒的物質,或者正在傷害自己或他人。
而家長比較擔心的學習和作業問題,並不是孩子在成長過程的最初階段就遇到的問題,如果家長能早一點退步,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每個行為,都會帶來一定的反應,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行為後果。
那麼到了孩子入學,需要寫作業和麪對考試的時候,孩子已經形成了思維習慣,自己的行為和世界有因果聯繫。這個時候家長給予的建議,孩子也能聽進去。
假設孩子聽不進去,家長也可以讓孩子嘗試一下後果。比如説,最近一個孩子説不想寫作業,家長問孩子以後可以幹什麼呢?孩子説可以放羊。正好家長有這個條件,於是讓孩子去放羊,孩子知道了放羊的辛苦,願意好好學習,這就是給了孩子試錯的可能。
沒有什麼事是一蹴而就的。幻想從小強加因果,長大後突然放手,孩子就能突然頓悟。這是不可能的,只有從小慢慢培養孩子,不斷地激發孩子的責任心和內驅力,讓孩子知道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後面的教育引導行為,才不會那麼困難。
而當孩子真正遇到困難的時候,作為家長,我們是可以提供幫助的朋友。這樣我們就從孩子的對立面站到了孩子的身邊,成了孩子的盟友。
最後總結一下,“自然因果法”,是最好的激發孩子責任心和內驅力的方法,幫助家長培養自覺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