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包放下,趕緊快去寫作業”。
上週去好友阿紫家,恰好碰到放學被爸爸接回家的阿紫的女兒豆豆,這句話是阿紫在女兒進家門時對着孩子説的第一句話。
然而,豆豆彷彿沒有聽到媽媽催促寫作業的話語,不僅沒有放下書包立刻去書房寫作業,反而在和我乖巧的打完招呼後迫不及待地拿出客廳的芭比套盒,給娃娃做起了造型。
阿紫見狀,瞬間面露不悦,對着豆豆大吼道:“媽媽剛説的話你沒聽到嗎?我數三下,放下手中的玩具趕快去書房做作業”,整個空間中都彷彿立刻瀰漫起一點就燃的怒火。
豆豆在聽到媽媽接二連三的催促後,不僅沒有放下手頭的玩具投身於學習,反而充滿怨氣的將正在把玩的娃娃扔向一邊,疾步奔向自己的房間,隨後甩門後將門反鎖。
隨之而來的是阿紫對着房間內的豆豆止不住的批評指責和催促吼叫,以及豆豆充滿怨氣的句句回懟。
“媽媽,你能別總是催我吼我嗎?在學校學了一天了,我不想一回家就做作業”。阿紫在聽到女兒如是答後情緒漸漸有所平靜,回到客廳後陷入了沉思。
相信在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和阿紫一樣的問題。在教育引導孩子的過程中總是習慣性的通過吼叫、催促的方式以期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優秀髮展。
殊不知,教育的本質是等待,這般吼叫催促的方式實則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諸多不利。
父母的催促吼叫,打亂了孩子自己的成長節奏;
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都會受到自身認知能力和發育水平的影響,對應一套自己的成長節奏。在父母看來的“拖延”實際上可能正是孩子當下年齡階段的正常節奏。
而父母一味的催促吼叫,只會擾亂了孩子原本正常的成長節奏,導致孩子不知所措。
父母的催促吼叫,容易破壞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是習慣性的通過催促吼叫的方式期望孩子按照自己的預期做事情。長此以往,孩子的內心便會產生一種無論自己做什麼都不被父母認可的錯覺,從而自信心鋭減,做事情容易畏手畏腳。
父母的催促吼叫,容易導致親子關係惡化
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習慣只是一味的對着孩子催促吼叫,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情,則很容易引發孩子逆反心理的產生。不僅會導致孩子和父母“對着幹”的叛逆行為,還會由於孩子內心對父母的不滿導致親子關係惡化。
針對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產生的磨蹭的習慣,如果父母因此產生不滿企圖通過吼叫催促的方式強迫孩子改正。一方面孩子會對基於父母的權威產生畏懼、心生膽怯,磨蹭行為有所改變,一方面孩子會對父母的催促心生不滿,愈發我行我素。
無論是哪一種結果,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都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在面對孩子磨蹭的不良習慣時,父母不妨先慢下來。
慢下來,尊重孩子自己的成長節奏;
面對孩子磨蹭的行為習慣,父母應當予以理解,在理解的前提條件之下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讓孩子根據自己的節奏做選擇、做決定,不要企圖通過催促吼叫的方式加速孩子自己的成長節奏,引發孩子不滿,反而產生負面影響。
慢下來,助力孩子自我驅動力的發展;
家長應當對孩子的成長適度進行放手,不對孩子的成長做過分干涉,把自主權交給孩子,讓孩子以“主人翁”的身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如此,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自己承擔相對應的結果,不僅有利於孩子責任心的培養,更有助於孩子自我驅動力的發展。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孩子成長的過程亦是如此。因此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除了把主動權交給孩子,作為父母一定也要允許孩子犯錯、給孩子試錯的機會。同時引導孩子直面錯誤,進步成長。
允許孩子犯錯誤;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大大小小的錯誤,很多父母下意識的會選擇通過批評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指責,這樣只會加劇孩子的自卑心理和由此對父母產生的不滿。因此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明白孩子成長過程中犯錯誤的必然性,允許孩子犯錯誤是關鍵。
耐心引導中,讓孩子明白錯誤所在;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身心發展都處於尚未成熟的狀態,如果父母在面對孩子錯誤行為時所反饋給孩子的是更加暴力的解決方法,不僅不利於孩子意識錯誤、改正錯誤,反而還會加深矛盾、惡化親子關係。
因此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父母的耐心引導遠比批評指責更妥當。父母應當在理解孩子的前提之下耐心的就孩子的錯誤行為進行溝通,同時在循序漸進的引導中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
鼓勵中,讓孩子對錯誤主動改正
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錯誤後的終極目標是幫助孩子改正錯誤,而基於孩子主觀能動的自主改正才是最有效的。因此,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後,父母不妨通過鼓勵的方式讓孩子主動對錯誤進行改正,同時在孩子主動改正錯誤後給予及時的認可和表揚。
結合生活實例,我們不難發現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拉的越用力,孩子走的反而會越慢。因此,希望每一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能夠摒棄催促吼叫的不良行為,更應當學會在耐心的鼓勵和引導中助力孩子身心健康的茁壯成長。
今日互動話題:對於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吼叫催促行為你如何看待?關於如何更加科學的對孩子進行教育引導,你還有哪些更好的方式?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