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岐黃學者王金貴談“大暑節氣與養生”

由 合永順 發佈於 健康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岐黃學者、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 王金貴 天津中醫藥大學供圖

中新網天津7月22日電 題:岐黃學者王金貴談“大暑節氣與養生”

作者 楊子煬 孫玲玲

北京時間7月23日4時07分將迎來大暑節氣,大暑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正所謂“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這個節氣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迎來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為了弘揚中醫養生與防病文化,讓公眾瞭解和掌握節氣養生的知識,天津中醫藥大學邀請岐黃學者、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王金貴教授談“大暑節氣與養生”。

祛濕清熱省苦增辛

王金貴教授認為,大暑時節自然界陽氣盛、濕氣重,我們在護養陽氣之時也要兼顧祛濕。因濕邪容易鬱閉人體內的陽氣而化熱,引發一系列疾病,故因此在飲食調護上要兼顧清熱與祛濕,但不可太過,要以“省苦增辛”為原則。

所謂“省苦增辛”是指減少苦味食物,增加辛味食物。苦味的食物常具有清熱瀉火的功效,如苦瓜、萵筍葉等都可以祛除內熱。但是大暑時節即將迎來陽盛轉陰,又不可過度食用苦味,以免損傷陽氣。而辛味的食物多能發散行氣,有很好的祛濕效果,因此可以適當多吃一些蘿蔔、葱、蒜、姜等食物。同時辛味食物歸肺經,有“潤養”的作用,能補益肺氣、行氣活血,為下一個季節的養生打下良好基礎。

調氣運濕謹防中風

王金貴教授指出,大暑時節應“使氣得泄”。“氣”的正常運動是祛濕的關鍵環節。中醫認為“久卧傷氣”。暑夏之時,人容易倦怠。如果長時間卧牀,躺着不動,會導致精神昏沉,萎靡不振。因此應適當運動至微微汗出,並及時擦汗,更換乾爽的衣物,以防感冒。通過“動則氣動”“氣動則濕動”來達到運化水濕的效果。另外如果頻繁出入空調房,忽冷忽熱,容易造成腦血管痙攣,甚至出現腦部血液循環障礙而引發中風。

王金貴教授提醒中老年朋友,如果出現中風徵兆,應及時就醫,不可延誤救治時機。中風徵兆可表現為一側面部或肢體無力麻木;失語和認知、行為功能改變;短暫發作性眩暈、頭暈或四肢突然無力跌倒;血壓突然大幅度波動,伴頭暈、眼花、耳鳴或耳聾;頭痛突然加重,或由間斷性頭痛變為持續性劇烈頭痛,伴噁心、嘔吐、頸部發僵等。

自我推拿手法

王金貴教授強調,大暑時自然界陽氣升發至頂點,養生宜順時護養體內陽氣,調氣運濕,並介紹了三個自我推拿手法。

一、掐揉大椎

1、穴位定位:正坐低頭,大椎穴位於人體的頸部下端,位於第七頸椎棘突下,即頸部高骨下凹陷中,用掐法,1分鐘。

2、操作方法:一手置於頸後,中指置於大椎穴,頸部放鬆,利用中指指甲掐揉大椎穴,力度適中,掐揉1~2分鐘。

功效:清熱祛風除濕。

二、揉按陰陵泉

1、穴位定位:位於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緣凹陷中。

2、操作方法:坐位屈膝,拇指置於陰陵泉,利用拇指指腹按揉陰陵泉穴,力度適中,按揉1~2分鐘。

功效:健脾化濕。

三、指揉外關

1、穴位定位: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和橈骨之間。

2、操作方法:拇指置於外關穴,利用拇指指甲掐揉外關穴,力度適中,掐揉1~2分鐘。

功效:暢通三焦,溝通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