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中有一項是:人均預期壽命再提高1歲。國家在努力改善生活環境、醫療措施,而落實到我們自身,其實每天好好吃飯也能為身體健康打下基礎,努力延長壽命!
很多人可能會説:現在生活條件改善了,每個人都能“好好吃飯”。但關鍵是,你真的吃得合理嗎?
中國營養學會日前發佈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表示,其實我們現在的飲食,存在不少的問題!
動、吃結合,守護健康
東方健康膳食模式
具有東方健康膳食模式特點的江浙滬等江南地區,人羣發生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代謝綜合徵和腦卒中等疾病的風險在全國範圍內均處於較低水平。
中國工程院寧光院士總結了該模式膳食的六大特點:
①提倡增加粗糧,減少精米精面;
②推薦植物油,低温烹飪;
③增加白肉,減少紅肉,推薦豆製品;
④蔬菜多多益善,保證適量水果;
⑤推薦適量堅果、奶類;
⑥強烈推薦蒸、煮、涮的烹飪方式。
2運動法則
運動是最好的“抗病良藥”~而科學的運動需要遵循以下準則:
①強度:運動中,強度的最直觀表現就是心率的加快。但心率變化不大沒效果;過大,易誘發意外。
建議運動的心率公式是(220-年齡)×(60%~85%)。
②頻率:運動需要頻率,持續的反覆刺激才會有效果。也就是説,反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般情況下每週至少要保證三次的運動,每天一次。
③運動時長持續有效的刺激可以保證每次運動的效果。一般來講,每次要保證60~90分鐘的運動。
④上限原則
要將運動的強度、頻率、時長三要素組合,以判斷是否符合自己的客觀運動能力,過強則形成運動風險。
一般運動時關節不產生疼痛感、痠痛感、不適感;運動後的疲勞感能在第二天消散,則説明運動合理。
⑤避免運動形式過於單一
單一的運動形式容易形成勞損,組合運動更科學,如頸肩腰腿的整體運動,各肌肉關節相互配合,勞逸結合,以防疲勞性損傷。
來源:BTV我是大醫生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