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並稱為教育的三大支柱。其中,家庭教育逐漸被重視起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養育男孩》寫道:“男孩成長為堅韌、有責任感的男人,需要堅定、友善的領路人。父母要為兒子揚起生命的風帆,開闢精彩的人生航程。”
其實,不僅僅是男孩,對於女兒來説,更應該帶她去見見世面,如此,才能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有自己獨立的見識,從而不會被一些外在的假象所迷惑。
父母要做好孩子的引路人,如果你有女兒,一定要帶她去這三個地方,見這三種世面。
01:去看看這個世界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女兒12歲之前,薔姐就帶着她看完了這個年齡段需要讀的書,12歲之後,每個假期,她都會帶着女兒出去玩兒。從城市周邊開始,每去一個地方,母女倆都會好好感受當地的風俗民情,走馬觀花的遊玩,從來不是薔姐的目標,她想要的,是讓女兒看看這個世界,看看其他的人生活,感受每個人不同的心理狀態與精神方式。
等周邊城市全都走完之後,薔姐又跟丈夫一起,帶着女兒開始全國旅行。每當假期,當別人家的孩子都在上補習班,興趣班的時候,他們夫妻兩個帶着孩子行走在外面。
有一次,他們在南方一個小鎮上,恰好遇到一個節日,看着手舞足蹈的人們,女兒很好奇,因為之前從未見過。薔姐惡補完相關知識之後,領着孩子親自體驗,給孩子講解歷史由來,後來回到學校,有一篇相關作文,女兒的用詞和表達出來的深度,都是其他孩子所不能及的,由此得了最高分。
從這之後,薔姐發現,其實很多事情有因有果。你不去體驗,又如何能夠有所體會,沒有體會,又如何能把他的內涵表達出來,獲得高分?
接下來,薔姐打算帶着女兒去國外。如今女兒正在學習英語口語,他們一家三口有一個共同的計劃,要去遍自己想去的所有城市和國家。
還有一點非常意外,當女兒走的路多了,見過的世面多了,反而更能夠集中精力學習了,青春期的女孩子,早戀、女生之間鬧矛盾等現象層出不窮,可她的女兒對這些絲毫不在意,她看過了更大的世界,很多事情並不會那麼糾結了,整個人會懂事很多。
02:帶她去醫院感受生老病死
醫院其實是一個人非常複雜的地方。人來人往,什麼職業都有,什麼性格的人都有。在醫院,你會看到親人去世嚎啕大哭的人,也會看到滿臉冷漠的人,更會看到素質極高處處忍讓的人,還會看到沒有素質,隨便插隊,甚至製造醫患矛盾的人。
女兒曾經因為做了一個夢好幾天處於驚慌之中。一開始她不知道,後來連續追問才知道,女兒夢到她去世了。“死亡”對於一個孩子來説,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情,但又不得不面對。
這件事情一直在薔姐的腦子裏徘徊,她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表達生老病死對於人來説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
有一天,薔姐朋友生病,進了醫院。薔姐就帶着女兒去了。她帶着女兒去病房,不到一個小時,她與女兒就見證了有人離開,有人進來。
一天過後,女兒釋懷了。我們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很多時候,我們也並不能決定我們生命的長短,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生命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也是從這次體驗之後,薔姐發現女兒更加懂事了。會跟她説“媽媽我愛你”,給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打電話的頻率也增加了。
當我們意識到我們並不能掌控的東西后,就會釋懷並且接受,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力所能及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讓之後不留遺憾。
03:帶她去見識堅持的力量
有一位作家説:“當你看過世界,見過眾生,才發現你要見的世面,是你自己內心的勇敢和自信。”
薔姐有一個朋友,朋友的女兒是個殘疾人,手不能動,腳不能動,終身坐輪椅,全身上下唯一能動的就是頭。
就是這樣的條件下,她的女兒自己在家學習,她愛上了文學,每天不知疲倦的看書,當她通過書本,通過影視瞭解了外界的世界後,她找到了自己的事業。
她央求母親給她買了一台電腦,從學習打字開始,用下巴敲擊鍵盤,一字一句,完成了一本書並且出版。
她很勇敢,勇於嘗試。她很自信,她認為她的經歷應該分享出去,讓更多人身體有殘疾的人能夠重新拾起對生活的信心,重新燃起活着的希望。
沒有什麼能夠打倒她。是什麼給了她這樣的信心?因為她曾經很用心的感受過這個世界,得到的感悟比一般人都深刻。
她的勇敢,她的自信,註定了她的成功,也註定了,活在這個世界上,她能最大程度的發光發熱。
這件事情對於薔姐女兒來説十分動容。她簡直不能相信,是什麼毅力能讓這個姐姐靠着下巴敲出幾十萬字。想想自己有時候讀書,讀到一半就覺得自己堅持不下去,羞愧的無地自容。
父母對於孩子意味着什麼?其實,不僅僅是一個提供金錢或者教育的這麼一個親人,更是孩子這一生中最原始,最直接的啓蒙老師。
父母的高度和格局,就是孩子成長的天花板,很多時候都決定了孩子人生的高度和深度。所以,作為父母,除了引導孩子見識這個世界,更應該終身學習。
很多父母嘴上説着一切為了孩子,可實際上目光短淺。如果真正為了孩子着想,就請努力去帶着他們見見世面。不管男孩還是女孩,都需要父母的引領。用自己的認知,為他們打開一扇世界的窗户,讓他們自由的去闖蕩,這才是為人父母,最應該做的事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