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猴痘“不要同外國人發生肌膚接觸”引爭議,專家稱缺乏科學依據

中國疾控中心相關流行病學專家9月17日發佈一篇微博長文,對我國輸入的首例猴痘感染病例發表建議,提出三個“不要”——“不要同外國人發生肌膚直接接觸”、“不要同近期(三週內)從境外回國的人發生肌膚接觸”、“不要同陌生人發生肌膚接觸”。

9月16日,重慶市確診1例境外輸入猴痘病例。該病例入境重慶即被隔離管控,無社會面活動軌跡,疫情傳播風險低。

相關專家在微博中寫道:“由歐美國家向全球蔓延的這波猴痘疫情,人與人之間密切接觸是最主要傳播方式,包括直接的體膚接觸,接觸被病人分泌物或病變滲出液污染的物品,等等。”他稱,相較於性傳播而言,身體肌膚直接接觸造成猴痘傳播的可能性更大。

為防猴痘“不要同外國人發生肌膚接觸”引爭議,專家稱缺乏科學依據

潛伏期是否具有傳染性尚待證明

猴痘的潛伏期為5-21天,多為6-13天。相關專家還表示,目前國內新冠防控的入境“7+3”隔離措施,可以攔截住大部分境外輸入的猴痘病例,但對於潛伏期超過7天的病例,就有可能流入社會。

針對在潛伏期的猴痘患者是否會存在傳播病毒的風險,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科學證據。一位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猴痘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至少從目前我們所掌握的信息來看,一般來説,處於潛伏期的猴痘感染者不會傳播病毒。”

為防猴痘“不要同外國人發生肌膚接觸”引爭議,專家稱缺乏科學依據

另一位病毒專家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雖然按照一般規律,潛伏期的病原體只要能夠排出病毒(通過體液、呼吸等途徑),就會具有傳染性,但他同時強調,由於潛伏期排出的病原較少,危害相對也較小。因此對於沒有症狀的入境人員,沒有必要特別防備。

“潛伏期傳播病毒的概率還是相當小,因此避免與所有外國人發生直接肌膚接觸的建議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行的。”上述病毒學家表示。

華山感染公眾號在日前發表的一篇科普文章中這樣提示預防猴痘:“為防止自己感染猴痘,請不要與有症狀者密切接觸,包括皮膚接觸、面對面接觸,嘴與皮膚接觸,以及性接觸。在密切接觸之前,先詢問對方是否有症狀。”

感染猴痘的初期症狀包括髮燒、頭痛、肌肉痠痛、背痛、淋巴結腫大等,之後可發展為面部和身體大範圍皮疹。

大部分人不易感

專家還強調,沒有必要對猴痘過於恐慌,因為猴痘感染屬於自限性疾病,只要不是有免疫功能缺陷的人,大部分人感染後都會自愈。

“沒有必要對所有的外國人或者入境人員拒之千里,大部分人不是猴痘的易感染人羣,只有與猴痘患者生活在一起或與之有密切接觸(包括性接觸)的人,才會有較大的感染風險,例如醫護人員。”一位傳染病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歐美國家男男性接觸者(MSM)佔猴痘病例的絕大多數。上述專家援引來自美國的數據稱,超過90%的猴痘病例報告與多個性伴侶發生性接觸,絕大部分是男男性行為人羣。因此相對來説,更沒有必要對外國女性有特別的戒備。

“雖然並不是説女性一定不會感染猴痘,但是相比之下,男性感染的比例要佔據絕對優勢。”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盧洪洲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目前全球都還沒有針對猴痘的疫苗獲得批准。但由於猴痘病毒與天花病毒具有相似性,因此具有交叉免疫保護作用。也就是説,曾經接種過天花疫苗的人,對預防猴痘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應該都接種過天花疫苗。”一位國內資深病毒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預防天花的老疫苗可以針對猴痘提供一定的保護力,有效性可以達到85%。與此同時,多種路線的新疫苗也正在研發中。”

根據中國疾控中心專家出具的數據,在我國42週歲以上的人,即佔總人口約一半以上的人羣都對猴痘具有免疫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99 字。

轉載請註明: 為防猴痘“不要同外國人發生肌膚接觸”引爭議,專家稱缺乏科學依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