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從呱呱墜地到能跑能跳的這段日子,對於每一位寶爸寶媽來説都是一段難以忘記的回憶。即使時隔多年,寶爸寶媽也能清楚地回憶起寶寶當時的一舉一動。
可寶爸寶媽的這種“念舊”在寶寶眼中卻似乎有所不同。大部分的寶寶對三歲前發生的事情幾乎很難留下印象,彷彿是大腦中經歷過一次“記憶大掃除”一般。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寶寶出現了這種“沒良心”的狀態呢?
嬰兒3歲時經歷“記憶清零”,記憶大掃除的背後,藏着孩子的發育秘密生活中常常會聽過這樣一種説法:“大多數的孩子沒有3歲之前的記憶。”
這其實並不難驗證,生活中有許多寶爸寶媽都反映説,寶寶對於三歲之前的記憶非常模糊,即使是當時最喜歡的玩具和小夥伴,長大後再問他,孩子就像是記憶被刪除清掃了一樣,忘得一乾二淨。
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童年期失憶”。童年期失憶的概念最早起源於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他將孩子們出現的“記憶大掃除”現象,歸結於記憶的特點和孩子自身發育兩方面的原因。
【記憶特點】
一般來説,人的記憶分為三種,即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期記憶。
其中感覺記憶只有1秒,就像是看到一朵花,關於花香的記憶在大腦中只能停留1秒鐘。短時記憶則最常見於我們生活。那些沒有刻意記憶的事情和句子,在大腦中的停留時間為一分鐘。長期記憶更準確地説法是技能,它會伴隨人的一生。
嬰兒由於生理發育的限制,大腦中的記憶主要由感覺記憶和短時記憶組成。它們本身的存在時間就不長。
【自身發育】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0~3歲的寶寶因為生理發育的限制,沒有形成足夠足夠精密的神經結構。這個年齡階段發生的事在孩子的大腦中很難保存下來。
埃默裏大學心理學家鮑爾博士將其稱為“漏斗效應”,也就是説寶寶在0~3歲時的記憶碎片就像是米粒一樣散落在大腦的漏斗中,更多的記憶在時間的沖刷下被“流走”了。
再加上寶寶小時候沒有發生什麼比較大的,能被格外記住的事情。寶寶對於出現3歲前失憶也就不難理解了。
看到這,一些父母會懷疑説:既然寶寶會經歷記憶大掃除,那早教還有必要嗎?
寶寶失憶前會經歷一個“記憶高峯期”,這是決定孩子進行早教的關鍵美國一個科研小組發現,嬰兒的記憶會在3歲的失憶期前,首先出現一個小的峯值。
來自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的研究人員,在對9到24個月大的孩子進行了簡單的動作示範,在經歷四個月後,這些孩子在沒有提示和訓練的前提下,都能準確地做出當時學會的動作。這其實正説明了孩子在2歲時存在一個記憶力的增長階段。
這個結論其實能對父母的疑問提出一些啓發作用:寶寶在2歲時已經能夠對一些基本的知識產生印象。如果能夠抓住這個階段,對寶寶進行必要且適合的教育,即使等到3歲,寶寶的“記憶漏勺”照樣能夠剩下不少東西。
這些剩下的東西就會成為孩子將來的學習潛力。
不想孩子接受的早教記憶被大掃除,父母首先做好這三件事1)直觀印象比間接印象更有用
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結構對於圖片、顏色的敏感度和記憶度會比文字、語言更高。換句話來説,人們更容易記住圖片和顏色。
這一點對於大腦未發育完全的寶寶來説更是如此。父母在對對孩子進行早教時,應該選擇這種更加直觀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加強記憶。
2)將記憶轉化為技能
在前文中也提到,技能是長期記憶的一個重要標誌。想讓孩子的早期教育不被“大掃除”,父母要學會將記憶轉變為技能。
比如孩子喜歡音樂,喜歡跳舞。父母可以和孩子做一些音樂或者跳舞的遊戲,讓孩子逐漸養成唱歌和跳舞的技能和習慣,這樣孩子即使經歷了“記憶大掃除”,唱歌和跳舞的技能也很難忘記。
3)選擇孩子喜歡的方式
對於0~3歲的寶寶來説,他們接受早教的方式很有限。如果想要教孩子識字,養成專注力的習慣,父母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孩子喜歡的方式進行。遊戲無疑是最好的例子。
這種教育方式能夠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孩子的印象會更深刻,自然也就很難被清除。
在這裏推薦一本《兒童至簡拼圖卡》。這套拼圖卡專門針對於0~3歲寶寶的早期教育,採用了備受寶寶喜歡的遊戲的形式,將豐富多樣的知識,融入到遊戲中,讓寶寶真正做到邊學邊玩。
這套拼圖卡有兩個特點:1.數量多,玩法多。總共4盒128張拼圖卡,能夠啓發寶寶的創造性思維,寶媽可以和寶寶通過拼圖認識身邊常見的小動物,建立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
2.中英雙語,正反都能用:這套拼圖卡採用了中英雙語的形式,能夠幫助寶寶接觸中外兩種文字,在大腦中產生文字的印象,等到學習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身邊許多寶媽都為寶寶準備了這套中英雙語的拼圖卡,紛紛表示自家的寶寶玩到根本停不下來。感興趣的寶媽點擊卡片購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