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寶寶在小的時候,都會有一個階段喜歡咬自己的手。
很多父母在這個時期總喜歡去阻止寶寶的這一行為,覺得這會把細菌帶入到身體裏面。但其實,這只是寶寶的一個口欲期而已,父母不用過於擔心。
很多家長或許會在寶寶口欲期去想方設法去阻止孩子,然而結果卻往往會出乎父母們的意料。
網上流傳着這樣一個視頻讓人哭笑不得,這個視頻開始放的是父母最開始為了阻止寶寶口欲期吃手指,便拿苦瓜把苦瓜水塗到孩子的手指頭上,然後鏡頭一轉,萬萬沒想到的是現在這個孩子竟然抱着一個苦瓜在那吃,還樂呵呵地,隨着鏡頭的拉進,孩子越笑越開心,還樂呵呵地吃了起來。
那麼如何才能幫寶寶順利的度過口欲期呢?
一、什麼是口欲期
指嬰幼兒時期處於一種完全不自立的狀態,依賴母親或其他養育者生活。基本沒有行動能力,“口是嬰幼兒生活的中心和興趣的中心。吃奶是用口,飢餓或者不舒服的時候,用口哭叫;憤怒的時候,用口咬母親的乳頭,抓到東西都往嘴裏塞,這是他的唯一認識手段。”
通過B超檢查,便可發現胎兒在子宮內也會吸吮自己的手指;初生的嬰兒便會吮吸母親的乳房、奶嘴;他們將周圍見到的任何感興趣的東西都往嘴裏塞,作為一種自娛和自體享受的活動。
二、口欲期的表現
寶寶從兩個月左右就開始認知世界了,神經系統的各種功能開始發育,寶寶神經發育的順序是從中心向外圍開始,小嬰兒的口周神經比手的神經發育更早。
“口”對於2~5個月大的寶寶來説是探索世界的工具,通過口來探索和體驗周圍的環境,所以他會碰到什麼舔什麼,這其實是寶寶正在學習呢!
4個月前的寶寶在吃手的時候,並不知道吃的是“手”,他在用口研究這個帶着五個叉的東西。這段時間,如果他吃飽了,玩夠了,睡足了,他仍然要吃手,可以讓他盡情的吃,以滿足他認知的慾望。
6個月以內的寶寶吃手、吃玩具等是正常過程,在清潔衞生的前提下應充分滿足。還可用一些安全的玩具,比如咬咬樂、磨牙環做替代品,這樣既滿足了口欲期心理需求,又有助於乳牙的萌出,有利於語言發展。
三、寶寶的心理
剛出生的孩子是“自我中心”的,或者準確地説,他們並不能區分自己和外部世界,加之成長完全依賴父母,並能得到尤其是母親良好的照顧和關愛,存在着自己即世界、自己即上帝的錯覺和假象,故而“吃”的手段除了滿足自己對食物的需要外,還表達着“將被吃的事物與自身融於一體,真正使自己獲得其滋養”的願望。
這種假象的破滅始於嬰孩與母親的分離——當他們發覺母親的行動,尤其是母乳的供給不能由自己完全控制時,他們會本能地以哭鬧、咬母親的乳頭等方式發泄自己的焦慮和憤怒,然而這並不能阻止斷乳和母親陪伴程度的減少,於是他們將體會到生命中的第一次“哀傷”,即“母親與我是不同的,她不受我的控制”,並藉此完成對人我的區分,並開始形成“自我”的概念與意識。
四、口欲期滯後導致的結果
如果這段時間家長僅用粗魯或簡單的方式制止孩子吃手,就會造成孩子在口欲期過後仍然吃手,吃指甲,啃腳丫,長大後出現貪吃,抽煙,喝酒,饒舌,嘮叨等現象。突然中斷哺乳,寶寶的口欲被無情地剝奪,就可能導致寶寶將來習慣性咬人、咬壞東西與口頭攻擊或習慣性穢語等。
由專家的研究説法可見,一歲以前的“口欲期”現象並不是偶然現象,更不是不良習慣,一般情況下一歲半左右,幼兒的發育快速,活動範圍加大,興趣轉移就可以自行糾正。
如果在這期間嬰兒得不到應有的引導並滿足,則會讓“口欲期”過度延長,這是心理學上稱之為“過度補償”的一種心理現象,以後一旦遇到焦慮不安,孤獨無聊的情況就會不自覺地吮指、咬物、咬唇等,並進一步發展為口腔不良習慣。
口腔不良習慣是造成錯頜畸形的重要原因之一,據北京醫科大學口腔正畸科的統計,約佔各類錯頜畸形病因的1/4。口腔不良習慣種類很多,其中有些不良習慣會導致骨骼、肌肉、牙齒等方面的改變。
五、寶寶口欲期的教育
兒童的許多不良習慣,都是由於得不到心理滿足引起的。除了在嬰兒“口欲”敏感期應予以滿足外,還應對兒童多擁抱、撫摸、引逗、親暱等,母乳餵養,母親的微笑和照顧,可使嬰兒產生愉快和安全感,也可預防口腔不良習慣的形成。
如果已形成了口腔不良習慣,儘可能採取合適的心理疏導方法,切忌粗暴簡單地制止、恐嚇、甚至打罵,以免引起小兒的逆反心理,結果適得其反;而一味反覆的提醒,則是等同於反覆的強調注意,會引起小兒的緊張和焦慮,更難以戒除不良習慣;此時,應該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通過其它讓其感興趣的事情或户外活動分散對不良習慣的依賴。
口欲期是每個孩子都必須要經歷的事情,這個會直接影響到孩子以後的生活,希望每個父母都可以讓孩子正確地度過這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