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之下》記者調查④:家長“減負”,需做“加法”
大象新聞·河南新聞廣播記者成書麗
“雙減”的目標是發展高質量教育,讓教育擁有良好的生態。而在“雙減”實施過程中,還需要家校聯動,和諧共育。家長們如何轉變觀念、增強家庭教育意識?另外,如何改變傳統的校外培訓路徑依賴,通過家校聯合向課堂要成績、要效率?系列報道《“雙減”之下》今天播出《家長“減負”,需做加法》。
張女士是鄭州市某小學五年級學生家長,除了孩子特別喜歡的科目,她很少主動給孩子報輔導班,但經常和孩子談心、交流。讓張女士欣慰的是,孩子的各科成績始終保持在90分以上。她認為,“雙減”政策給廣大家長提了個醒,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同樣重要。
“家長引導很重要,不能把教育都推給學校、推給別人,推給老師。其實真正的教育還是在家、在父母,要意識不到這一點,再‘減’都沒用。”張女士説。
到底什麼是家庭教育?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夏荷教育創始人李水蓮解釋説: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雖然育人目標一致,但方法過程有着很大差異。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進行,偏重知識,偏重於理性。而家庭教育則偏重於生活、偏重於感性。是人格修養、習慣養成等生活化的教育,是自發的、零星的,也是長久的,隨時隨地、潛移默化,無時無刻不在進行。”
紅鸛家庭教育創始人兼CEO申昊斐認為,“雙減”政策的本質就是讓教育迴歸教育本身,讓學校、學生和家長各歸其位,並強化了家長真正的“養”和“育”的責任。“先去尊重孩子的個性特點,然後去想一些更好的引導的方式,以及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的方式,讓孩子順着他的特點去慢慢地發芽生長。”
在不少教育業內人士看來,“雙減”政策為家長經濟、精力上“減負”的同時,也需要家長轉變觀念做一道“加法”題:改變以前校外培訓的路徑依賴,加強家庭教育的意識,同時加強和學校的聯合,做好家校共育。
李水蓮認為,家長不僅要加強教育意識,提升家庭教育的品質,還要加強和學校的聯合,與學校老師密切聯繫,向課堂要成績。不僅要知道孩子在學校做了什麼,還要知道是怎麼做的。通過積極地配合老師,來提升孩子學習的效率,從而達到減負不減質的目的。
在申昊斐看來,與送孩子奔波在各種課外輔導班之間的舟車勞頓相比,全身心、高質量陪伴和教導孩子可能更加勞心勞力,但從孩子的長久發展來看,後者會讓孩子收穫更多。“孩子的未來是一個持續幾十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打好基礎,孩子就會更像一個高性能的手機,如果功能足夠強大,裝任何軟件他都能運行良好。”申昊斐説。
鄭州市第七初級中學教育發展中心主任王偉明建議家長要不斷提升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無論是從理念上還是素養上都要提升自己,由原來的逼迫孩子學習,慢慢地過渡到引領孩子學習,到最後能夠讓孩子自主學習。”
雙減之下,學生負擔減輕,不僅需要家長做“加法”,學校老師的責任和壓力也隨之增加。要推進“雙減”政策落實落地,學校和老師還面臨着哪些難題?又該如何解決?系列報道《“雙減”之下》下一篇《學生“雙減”,教師不能“雙增”》,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