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弟弟喊話清華姐姐:培養優秀的孩子,教育真諦只有兩個字!

看到一個北大弟弟喊話清華姐姐的視頻,弟弟説的一句話,觸動人心:

“人這輩子,最後悔的事不是他做過什麼,而是他沒有去做什麼。”

原來,在高中求學期間,頂着姐姐是清華學霸的光環,弟弟倍感壓力。

由於教自己的老師曾經也教過姐姐, 明明弟弟很努力學習,可一旦考不好,一堆老師就會投來異樣的眼光,那感覺彷彿就在説:弟弟不行啊……

為此,弟弟一度陷入絕望。就在他自我放棄邊緣時,偶爾看到這句話,突然喚醒了他內心的不甘。

從此,別人打遊戲的時候,他在學習;別人睡懶覺的時候,他在學習;別人在閒聊吃飯的時候,他在學習;別人在那裏説“從明天開始我就好好學習”的時候,他也一直在學習。

三年的努力,終於換來一張北大的錄取通知書。弟弟站在北大校門前,吶喊出心聲:“是我最終選擇了這個學校,而不是‘分’讓我隨便選擇學校!”

北大弟弟喊話清華姐姐:培養優秀的孩子,教育真諦只有兩個字!

每一種結局,都不是偶爾發生的結果,而是一個人在有意無意間進行“選擇”與“被選擇”的博弈。

那些看似不經意的點滴積累,也最終在關鍵時刻拉開差距,唯有努力才是成就自我的利器。

01

努力,不是勸孩子“你要好好學習”

“天賦不夠,可以用努力來補。”這是一句被人勸勉太多的經典之説,也因此,成為無數父母激勵孩子的育兒心經。

然而,目標很美好,結果卻往往沮喪。

想起有一年,期末成績放榜期,表姐給我來電,言語當中藏不住苦楚:

給女兒報了那麼多培訓班,刷了那麼多題,孩子累,家長苦,可到頭來,成績還是不盡人意,好失望……

我安慰了表姐一通,掛下電話,卻特別心疼孩子,腦海不由閃現出曾經過年間的一幕。

那天,孩子們難得聚在一起玩耍,大人們也磕着瓜子閒聊。冷不丁,表姐突然叫住了正玩得開心的女兒,然後揮了揮手機。

侄女停下游戲,神色難掩黯然。看孩子勉強磨蹭,表姐的聲音不由提高了八度:“玩歸玩,學歸學,你假期再不努力,開學就會被拉得更遠,聽話……”

孩子沒再説什麼,乖乖拿着媽媽的手機,獨自進了書房。

期間,不懂事的兒子想要找姐姐玩,當我悄悄推開侄女的房門卻發現:孩子一邊在上課,一邊眼淚汪汪。

退出門,我心裏一陣發酸:正是愛玩的年紀,可“學習”像腦門上的緊箍,只稍念一遍咒語,便身不由己。

“學習累嗎?” 後來,我悄悄問侄女。

她特別懂事地低頭説:“姨,我不累,媽媽也是為我好……”

看着孩子,我欲説無語。多少父母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都有着操不完的心,見縫插針勸孩子學習,生怕稍稍留出一絲餘地,孩子就會落在別人身後。

縱然“笨鳥先飛”是通往成功的不爭事實,而“努力”也是通往勝利彼岸的唯一路徑。可拼命勸孩子學習,就一定能夠讓孩子變得優秀嗎?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Lisa Goedman在公開演説中表示反對:勸孩子學習,才是最失敗的教育方式。“態度”才是兒童接受正規教育中最重要的產物,它將決定孩子對終身學習的接受程度。

北大弟弟喊話清華姐姐:培養優秀的孩子,教育真諦只有兩個字!

如果孩子學習只是為了遵循父母的意願,那麼輸入進腦中的知識不過是被父母“強迫”灌輸的信息符號而已。

你也許看到孩子在很用心地學習,又或許他們也會在短期內提升效果,但由於這些知識並非出自孩子本人對“未知”探索的動力,知識信息停留在“應付”層面,孩子學過就忘,學了不能舉一反三,也便成為常態。

這些來自競爭壓力調動下產生的外驅力,讓孩子感受不到做事的樂趣和成就感。孩子前行,也不過是藉助外界壓力的推動而已,一旦外壓消失,他們就會失去動力。

讓孩子變得努力,不是勸孩子“你要好好學習”。

孩子只有擁有積極的態度,才能激發他們無限的內動力,從此樂此不疲擴充知識與眼界,真正成為一個自主學習,並且有終身學習態度的人。

02

真正的努力,是激發孩子“內驅力”

想起一個女孩,電影《風雨哈佛路》中的莉絲,從貧民窟的迷途少女逆襲成優秀的哈佛畢業生,她的覺醒,正來自“內驅力”。

那天,當她看着母親去世時的悽慘模樣,她的心被刺痛,不願重蹈母親的人生,莉絲痛下決心:我要爬出我出生的那個環境,獲得更好的發展前途。

北大弟弟喊話清華姐姐:培養優秀的孩子,教育真諦只有兩個字!

優秀,有時候是被逼出來的。

“用學習改變人生”的求知慾望下,莉絲歷經多次拒絕也從不言放棄。當她拿着最後一塊錢趕到面試地點時被告知錯過時間,勇氣讓她攔住了面試老師。

她誠懇而又迫切地向老師表達自己想要讀書的心跡,最終,面試老師被打動,莉絲成為被破格接收的貧民窟大齡學生。

從此,她不再是那個成天遊蕩在街頭的混混女,而是揹着她的“家當”:衣服、牙刷和十門功課的書包,來回奔波在學校、地鐵和打工餐廳之間。

莉絲躲在地鐵車廂寫作業,藉着走廊燈光背課文,就算在打工洗碗時,她都將知識點貼在牆上,一邊工作,一邊學習。

北大弟弟喊話清華姐姐:培養優秀的孩子,教育真諦只有兩個字!

精神上的壓力與身體上的疲憊,也會時不時摧殘着莉絲的意志,但每每想到自己為什麼要學習時,莉絲咬牙挺了下來。最終她憑藉着全校第一、全A的優異成績考入哈佛大學,並獲得《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容易把優秀想得過於簡單。卻其實,哪一個優秀者不是過着苦行僧般的自律,保持着堅持不懈的毅力。

他們之所以從不言放棄,也不言辛苦,只因為,學習已然從“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那股從內心源源不斷產生的能量源泉,就叫做——內驅力。

蘇格拉底曾説:“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這團火焰正是孩子心中的內驅力。只有當孩子明確自己想要學習的目標後,他們才會把學習當作一件自覺為之努力的事去做到極致,成績也便出類拔萃。

雞蛋被外力打碎,是生命的結束;雞蛋被內力打破,那才是生命的開始。

03

優秀,從喚醒孩子的認知開始

説到“內驅力”,有不少家長感到希望渺茫:如果我家孩子也有內驅力,不早就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內驅力真的是挑孩子的嗎?其實不然,內驅力也需要培養、激發。如何喚醒孩子的內知覺醒?3個建議給家長們。

1)用“期許”的眼,看孩子成長

心理學中有一種經典現象,叫做“期待的力量”。實驗發現源自社會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實驗,並在實際應用中得到多效驗證。

研究人員用抓鬮的方式,在一所學校隨意選定了一批學生,然後告訴相關老師:這些孩子潛力巨大。

8個月後,當研究人員再次回到學校,奇蹟出現:所有名單上的學生,各科成績都有了較大進步;並且性格開朗,求知慾旺盛。

實驗證明:老師對孩子態度積極,孩子就會用更積極的方式進行回饋,從而達到良性互動和循環。

家庭作為孩子的第一教育現場,家長給予孩子正面、積極的“期許”目光,孩子才會從內心裏面對自己更有信心,往更優秀的方向努力。

2)用“信任”的態度,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孩子

暢銷書《子》的聖埃克蘇佩裏説:

“如果你想讓人造一艘船,不要讓他去收集木頭,也不要發號施令,更不要分配任務,而是要激發他對海洋的渴望。”

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學習成為孩子自己的事,孩子才會有自主感,才會有意識為自己負責。

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求家長“不作為”,不幫助孩子收拾文具,整理書包,也要要求家長“不干涉”,在適度範圍內,給予孩子自主探索的權利,讓孩子體會到成為主角後的滋味,成功也好,失敗也罷,都是最寶貴的經驗。

3)用“榜樣”的力量,影響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激發孩子內知覺醒,家長的榜樣作用,是有效的催化劑。

一個成長型的父母帶給孩子的是正面的激勵,孩子只看在眼裏,記在心裏,烙印在骨子裏,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人生觀,始終充滿鬥志昂揚、奮發向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58 字。

轉載請註明: 北大弟弟喊話清華姐姐:培養優秀的孩子,教育真諦只有兩個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