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削

  語出《金匱玉函經》。包括藥材的去雜、切削等操作技術。如:“挑揀”:除去非藥用部分,保留藥用部分,加桑螵蛸去梗、牡丹皮去心。“顛簸”:用柳條或竹製工具,上下左右振動;除去藥材中泥土、灰渣雜質。“篩”:用以區分藥物大小和清除雜質,選用不同孔徑的竹篩、銅篩、馬尾篩。

  “刷”:刷去藥物表面的絨毛、塵土等。“刮”:用金屬或角質的工具,除去藥物表面的非藥用部分,加肉桂、厚朴去粗皮、虎骨去筋肉。“搗”:用石、鐵或銅製的臼和搗杵,用以搗碎或去皮,加白果、詞子去皮。生石膏、龍齒等搗碎。“碾”:多用鐵製的藥碾子把藥物眼成粉末。“鎊”:用特製鎊刀將藥物削成薄片,如犀角、羚羊角等。“切”: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切碎、切塊、切絲、切段、切節、切片等。

  植物文化

  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豔、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藥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藥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學、園藝學、藥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洞察中華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85 字。

轉載請註明: 治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