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挑剔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愛挑剔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批評的目的在於打動對方,使得對方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回到正確的軌道上,而不是貶低對方。

作者:羅雲霞

來源:十點讀書, ID:suhaoshu

週六,同閨蜜去接繪畫班的孩子放學,看到一幕景象,五味雜陳。

一名看起來6、7歲的小女孩見到媽媽後,興奮地把畫好的畫舉給媽媽看:媽媽,你看我畫的小星星好看嗎?還有這個房子,我畫了個窗户。

“畫得太亂了,房子也東倒西歪,你到底有沒有認真畫啊?”

小女孩低下頭,開始埋頭收拾東西,過了一會兒,不放棄地又拿起另外一張畫:“那我畫的小鴨子呢?老師説我畫的小鴨子好可愛!”

“這鴨子腳畫得太長了,倒像只雞!算了算了,我看你根本不是畫畫的料,走了走了……”

後來,雖然媽媽拿了一些零食給孩子吃,可我分明看到了女孩眼裏的難過和失望。這位媽媽也許想不到,自己的挑剔與否定像一盆冷水,把孩子畫畫的熱情澆了個透心涼。

愛挑剔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心理學家曾説:“常年活在挑剔聲中的人,在他們的成長體驗中,缺少了愛和正向感受的承接。”

於是他們會認為:

“我做得不好”等同於“我不配被愛”,因為缺乏被肯定的感受,他們很可能會面臨一些心理困境。

同樣是孩子的一幅畫,被誇有想法的孩子,擁有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長大後,可能會有不凡的創作。

而被挑剔的孩子,再也不敢隨意作畫,也無新意,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討厭畫畫。

一念之間,兩種答案。

認可還是挑剔,家長不同態度,孩子不同人生。

01/

過分挑剔的父母

容易讓孩子形成“低價值型人格”

看過一則新聞,上海的一名父親報警稱遭女兒“家暴”,衣服被剪爛,並把自己關進了衣帽間拒絕出來。

這位父親説,剪衣服不是第一次,已經反反覆覆剪了十幾件衣服,還曾扯下母親的頭髮,這次爆發的原因僅僅是拒絕了她買鞋子的要求。

一個孩子,竟然如此對待父母,豈不是大逆不道?

可出人意料的是,當民警與女孩耐心溝通後,卻發現女孩並非像父親所説的那般冷漠無情。

她會關心父母,還會給父母做早餐,只是父母的挑剔、指責,讓她喘不過氣,才會採用極端的方式對抗。

愛挑剔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也許,父母的挑剔,本意是為了激發孩子。但這種“激勵”本質上是對孩子的否定,它不斷傳遞着這樣的訊息:“你不好、你不行、你得聽我的……”

久而久之,孩子會把所有的錯誤都歸因於“我不夠好”,這種長期的自我否定,會導致兩種後果:孩子要麼用極端的方式反抗,要麼形成低價值型人格。

身邊的一名實習生曾有這樣的經歷:每次領導找他,他的第一反應便是,是不是我又做錯了什麼?

得知領導找他只是正常的工作交流,他才鬆了口氣。

可這種條件反射,在下次情景再現時又會捲土重來,這讓他非常焦慮:為什麼我總覺得別人要指責我呢?

後來,她談起了小時候的回憶。

從小,爸媽就對他提各種要求,挑剔他身上大小的毛病:吃飯慢了捱罵、沒考好罰跪、就連他走路的姿勢,父母也會在身後指責糾正。

因此,儘管他現在不差,但成長中形成的心理慣性,讓他覺得自己一直都是那個被挑剔、且渾身毛病的小孩。

愛挑剔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心理學家費爾貝恩説過:“兒童受到父母不好的對待時,為了維持父母是好的這種意向,會傾向於認為自己是不好的。”

長期生活在父母的挑剔、否定中,孩子會覺得自己很差勁,好像不管做到什麼程度都是不行,覺得自己不配被愛、不配擁有美好的東西。

這種低價值感,會讓孩子在成長中出現各種問題:缺乏自信,極度的自我懷疑,很在意別人的評價、害怕被指責。

更可怕是,這類孩子內心很脆弱,即便是人生中的小挫折,在他們心裏也是沉重的大山,很容易被擊垮。

02/

挑剔中長大的孩子

一生都在尋求他人的認可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存在一個問題:總喜歡挑剔孩子身上的問題,卻對他的優點視而不見。

這樣的父母,通常也很喜歡拿別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較,打擊貶低孩子。

訪談類節目《僅三天可見》有一集採訪了張藝興。作為一個實力派偶像的代表,台上霸氣側漏的他,卻説自己是一個長期自卑,沒有自信的人。

原來,張藝興童年的噩夢是“別人家的孩子”,他的母親一直用比較的方式來“貶低”他,連喝湯這件事,她媽媽都要拿來比。

愛挑剔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張藝興坦言:“人生可能有一個永恆的命題,就是找到自己。過去的26年,我一直希望因為努力而獲得認可。”

太令人心酸了。

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重要他人。

指的是在個人的成長與心理性格形成過程中,極具影響力的具體人物。這個人物的評價,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當事人對自己的定義。

對一個孩子而言,父母的影響首當其衝:父母的每一次挑剔,都是對孩子的負面評價。

孩子在一次次的否定中越來越卑微,甚至覺得若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就根本找不到自己的價值。

主持人馬丁曾有一篇演講——《父與子的戰爭》,講述了父親從小對他的苛刻和挑剔,從來不知道誇獎他。

期末考試,馬丁考了全年級第二名,正準備邀功,父親卻問,“第一名是誰啊”?

後來,馬丁終於把第一名的成績單放在父親面前,可父親卻又盯着一道錯題,責備道“這道題我給你講過吧?人生最大的愚蠢,就是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

馬丁感慨,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犯同一個錯,而是父親對他的“不認同”。

愛挑剔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被父母接納的孩子,他們會勇敢追尋自己的目光,打開這個多彩世界的大門;

而那些被父母不斷挑剔的孩子,則會畏縮在某個角落,哪怕有一天會成功,但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永遠也填不滿的匱乏感。

而這,才是教育最大的可悲之處。

03/

父母懂得構建“抱持性環境”

孩子才能活出自我

看過一則暖心的俄羅斯廣告。

一個偶然的機會,小女孩愛上了跳芭蕾舞。可她胖胖的身材和笨拙的舞姿備受同學們的嘲笑。

小女孩有些沮喪,可媽媽一直陪在身邊肯定、鼓勵她,這讓她信心陪增。漸漸地,女孩舞藝不斷精進,得到了一次難得的比賽機會。

為了支持女兒,媽媽送了一件漂亮的舞蹈服給她。可沒想到的是,同伴因為嫉妒她出色的舞技,竟把她的舞蹈服剪得粉碎。

臨上場,女孩暗下決心:哪怕自己沒有舞蹈服,也要憑實力跳出風采,於是她站在舞台中央,跳起了最善長的絲帶舞。

最終,女孩用近乎完美的表演獲得了冠軍,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愛挑剔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其實,讓女孩勇敢面對困難挑戰的,是來自媽媽的支持和鼓勵,它讓女孩相信,命運永遠掌握在自己的手裏,想要成功,就勇往直前。

英國心理學家温尼科特曾提出一個理論——抱持性環境。

意思是,父母要給孩子建造一個充滿愛的、支撐性的、包容性的環境。

這並不代表,在孩子做錯事時,要無條件地維護孩子。而是無論孩子是犯錯,還是遇到挫折,都要讓他知道,父母願意支持他,成為他的後盾。

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才會對自己充滿自信,才有機會靠自己去完成成長。

楊迪的父母給孩子提供的就是“抱持性成長環境”。

在之前一期《青春環遊記》中,楊迪對着父母下跪感恩:

“你們從來沒有阻礙過我想要做的任何事情。

你們永遠都是鼓勵我。

你們讓我覺得我真的很優秀。”

楊迪父母用誇獎和鼓勵給予楊迪精神力量,支撐着他不斷往前走,最終讓相貌平平的楊迪走向了成功。

愛挑剔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歌德説:“有錯必糾是對的,但鼓勵他人上進的效果會更好。”

父母的每一句肯定,對孩子來説,都是最珍貴的禮物。

用挑剔的眼光看孩子,孩子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多;而父母的欣賞與認可,卻可以為孩子插上自信的翅膀,在廣闊的天地間翱翔。

04/

蔡康永曾説:

“批評的目的在於打動對方,使得對方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回到正確的軌道上,而不是貶低對方。”

在生活中,我們都討厭那些口無遮攔、對他人總是挑剔、否定的人。

因為,這樣的人傳遞的都是負能量,與他們在一起,自己也會被消耗,容易變得疲憊與消極。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

如果父母一開口就是挑剔、貶低的話語,給孩子心理帶來的傷害可能是一輩子的。

每個父母都渴望有個完美小孩,現實是他們會磨蹭、會頂嘴、會調皮搗蛋、會犯錯,這就是我們的孩子,我們得接受、理解。

無論我們的孩子多麼的不完美,如果父母不過分挑剔、責備,而是接納與引導,就會讓孩子感受到:

“父母不是不喜歡我,只是不滿意我那些行為。”

當孩子學會擔當起自己的行為,他依然是父母眼裏的好孩子,那他就有力量把自己變得更好,也更能讓自己在錯誤中成長!

-版權説明-

編輯:一傑農凡倩

你點的每個"在看",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05 字。

轉載請註明: 愛挑剔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