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老齡辦、市老齡協會近日發佈的《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9)》顯示,北京市不斷提高老年人社會保障水平,加快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截至2019年底,累計建成運營養老驛站1003家。養老驛站如何發揮作用?患病和失能老人能得到哪些醫療服務?記者對此進行了調研採訪。
社交娛樂不孤單
養老驛站是居家老人重要的社交和生活場所,可以提供全面的生活照料服務
在北京市東城區東花市誠和敬南里東區醫養結合驛站,老年合唱班的人氣很旺。
“軍港的夜啊靜悄悄,海浪把戰艦輕輕地搖……”上午9點半,12名老人坐滿練習室,合唱準時開始。
“我特別喜歡這兒,每個星期都來,不但能學聲樂知識,而且大夥一起練習,心情舒暢!”84歲的合唱班成員王佩文説。
2016年,北京市老齡委出台《關於開展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建設的意見》,明確養老驛站是街道(鄉鎮)養老照料中心功能的延伸下沉,是老年人身邊服務的直接提供者,具備日間照料、呼叫服務、助餐服務、健康指導、文化娛樂、心理慰藉等六項基本服務功能。通過建立社區養老服務網絡,推動健全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充分發展、醫養有機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
在誠和敬南里東區醫養結合驛站,一張文娛活動表填得滿滿當當:週一太極拳、週二合唱班、週三編織課……站長張輝介紹,2017年開業以來,驛站吸引越來越多老人光顧。剛開始月服務量僅二三十人次,半年內日服務量就提高到20人次,去年驛站年服務量超過1萬人次。
在張輝眼裏,養老驛站是居家老人重要的社交和生活場所。他説:“這裏提供理髮、洗澡、洗衣、諮詢等全面的生活照料服務,老人待在這裏,過得很舒心。”
吃飯問題是不少患病老人、高齡老人的煩惱,養老驛站很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80歲的張林幾乎每天中午都來養老驛站吃飯。主食有米飯、花捲、雜糧饅頭,菜有葷有素,還有湯。少油少鹽,營養豐富。張奶奶對驛站的飯菜很滿意:“走路5分鐘就到,一人份才18元,划算!”
“驛站能上門給老人做飯、維修、做家務、陪同就醫等,特別是我們組建了15分鐘救助圈,方圓兩公里內,只要接到老人求助,驛站馬上派出救護員上門。”張輝説。
誠和敬養老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梁仰介紹:“我們通過連鎖化、品牌化、標準化發展,在北京市已運營近130家養老驛站,包括農村養老驛站、智慧養老驛站、長期護理險試點驛站等多種模式,服務覆蓋15萬名老年人,4年來累計服務280萬人次。”
醫護上門保健康
養老驛站定期為老人做健康科普講座,並開展常見病護理、用藥指導、臨終關懷、傷害預防等健康服務
“老譚,快點兒,就等你了!”早上9點半,譚大生拄着枴杖,準時來到東花市南里東區醫養結合驛站。他是為了聽驛站舉辦的“健康沙龍”。
沙龍主持人是北京市普仁醫院康復師賈世英,主題是如何通過有氧運動抑制肌肉能力流失。賈世英一邊講,一邊帶着大夥練。他們一會兒練習抗阻運動,一會兒演示立位勾腿。75歲的劉奶奶笑着説:“咱爭取練出新體形,至少把手臂上的贅肉減下去!”
賈世英介紹,養老驛站定期為老人做健康科普講座,並開展常見病護理、用藥指導、臨終關懷、傷害預防等健康服務。“這裏還設有護理站和醫療站,提供更換尿管、胃管和慢病管理等醫療服務。”
在東城區寶華里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定期派出兩位醫生、一位護士進行中醫巡診。“最近手疼,使不上勁。”82歲的楊越説,“醫生護士幾乎每週都來,測血壓和血糖,做健康指導,還有手法按壓和手指點穴,效果很好。”
“秋冬季流感高發,我們配了中藥流感預防方,免費送給驛站老人。”鼓樓中醫醫院醫生周培培介紹,針對老人氣虛、氣滯、陽虛、血瘀等體質,醫護人員會提供不同的調理服務。
“我們在2015年就成立治未病科做醫養結合。”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院長耿嘉瑋説,一些老人患有多種慢性病,同時吃十幾種藥,需要醫療諮詢;一些老人身體要調理,喜歡做刮痧和推拿。很多這類服務都能在社區或家裏完成。
老人心理健康也被驛站重點關注。“心理醫生真專業,打開了我的心結!”西城區大柵欄街道的王佑民走出大柵欄銀鶴苑養老驛站,臉上多了些笑容。去年老伴因病去世,留下75歲的他獨自生活。“要是沒來驛站諮詢,我可能要抑鬱了。”老王説。
大柵欄街道“銀鶴零距離”養老統籌調度中心主任馬乃篪介紹,驛站每週一都有心理諮詢服務,每次有不少老人前來。對於腿腳不便的老人,驛站還開通了心理熱線,老人可以電話諮詢心理醫生。
失能老人不再愁
醫護人員從社會參與能力、心理、感知能力等方面評估老人的失能狀況,為老人提供個性化服務
“何大爺,我們來看您了!”近日,北京市隆福醫院老年病科醫生戚欣生和護士董春雨走街串巷,敲開了東城區景山街道錢糧西巷何登龍老人的家門。
83歲的何登龍身體硬朗,老伴楊玉芬長期卧牀,患有帕金森、冠心病,平時需要插尿管、處理褥瘡等服務。
楊玉芬是一名失能老人,但失能程度有多大?戚欣生拿出一份《老年人失能等級評定表》,開始提問:能不能用輪椅?能不能自己洗澡?會不會自己吃藥?精神狀態如何?……這份長達9頁的評估表,從社會參與能力、心理、感知能力等4個方面評估老人的失能狀況,戚欣生和董春雨根據結果,給老人家屬提供檢查建議、護理教學、用藥指導和健康宣教。
“以前沒有評估,對失能老人的幫扶、管理比較粗放。現在通過專業細緻的評估,我們把失能半失能老人分為5個等級,明確了政府精準幫扶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對象。”北京市隆福醫院院長盧豔麗説,醫院是東城區老年綜合評估中心,每年評估約4000人,為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康復和照護打下基礎。
早上8點30分,王亞峯戴好口罩,掛上醫養結合入户工作證,背起醫療服務包,和醫生孫桂彬一起,走進東城區西花市南里東區的居民樓裏。作為北京市普仁醫院的資深護士,這是她參與醫養結合驛站入户工作的日常,但這回,她收到一份意外之喜。
“送醫入户惠百姓,醫德高尚藝超羣”,在老人吳曉英的家裏,女兒楊鈺感激地向王亞峯和孫桂彬送上一面錦旗。“我89歲的母親老年痴呆,長期卧牀。醫生護士上門解決了她的就醫難題,幫了大忙!”
王亞峯換完吳曉英的胃管,又發現了新情況。“老人痰比較多,需要注意排痰。”她把楊鈺叫到牀邊,手把手教她拍背排痰。孫桂彬用聽診器進一步檢查後,把詳細情況填進治療記錄單,並給出建議:“老人暫無大礙,可吃些化痰藥,或者加點霧化,注意查看體温,防止肺部感染。”
有失能就有康復,養老驛站還承擔着失能老人評估後的康復工作。“你看我這腰,隨便往後仰,再看我這腿,扔了枴杖也能走。”別看譚大生行動自如,兩年前他可不是這樣。他本來雙腿活動不便,再加上腰椎間盤突出,一度成為半失能老人。
賈世英給譚大生量身定製康復方案,先理療後訓練,每週都練4小時。驛站裏有間訓練房,平衡槓、腳踏車、走步機、肌力訓練儀,譚大生練了個遍。“剛開始我走不了兩分鐘,一年後能連續走30分鐘。最關鍵的是我心態變了,重新煥發起對生活的熱情!”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06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