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和媽媽不親的孩子,多半是小時候,父母給孩子“埋下”禍根
一直以來,在孩子三歲以前,對於母親的依戀程度要遠高於其他親屬。這是因為孩子是在母親子宮中孕育長大,在母親肚子裏的時候,和她汲取同樣的養分,分享母親的喜怒哀樂。因此,在孩子未出生時,他就與自己的母親建立起了深刻的聯繫。
而這種情感的加深是在孩子三歲以前的餵奶階段。對於剛出生的小孩,他們感知世界的方式是依靠自己的觸覺、嗅覺和味覺。
正因為如此,處於餵奶階段的嬰兒,一天當中聞到最多的氣味的是媽媽身上的奶味,接觸最多的是媽媽温暖的懷抱,感受最多的是乳汁在口腔內的充盈,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會對母親產生極強的依賴情緒。
商品推薦:寶寶情商培養閲讀繪本,親子兒童情緒管理睡前故事書,讓媽媽和寶寶的親子更親密。
有些孩子長大後卻疏遠自己的媽媽呢?有時孩子卻和奶奶關係更親密?
小周是一傢俬企的會計,前幾年為了生孩子不得不辭去以前的工作,現在孩子大了,她也就出來找工作了。一切都非常順利,產後復出沒多久,小周就找到了一份適合的工作。可是最近幾天,她卻總是悶悶不樂,因為從前連一步都離不開她的兒子,現在卻與她的關係越來越疏遠了。
剛得知懷孕的時候,小周就極為重視肚子裏的孩子。為了安心養胎,她二話不説就辭去了工作。在孩子出生後,更是什麼事情都不假他手,親力親為。為了給孩子較好的營養,她也堅持母乳餵養。孩子漸漸長大了,和她的關係自然是極為親密的。
每天晚上沒有媽媽陪在旁邊睡覺就哭鬧不止,只有到了媽媽懷中才會安分下來;吃飯的時候,只要是媽媽餵飯,就一定會乖乖吃飯;平時只要一會沒見媽媽,就會在家裏到處找媽媽的身影。
可是現在呢?小周下班回家後,兒子很少像以前一樣纏在身旁絮絮叨叨了,反而和奶奶越來越有話説。雖説耳根子清淨了不少,但是看到以前很黏自己的孩子突然不黏人了,心裏總是有些失落的。小周想了幾天,終於明白問題出在哪裏了。
原來在兒子三歲以後,為了更好保證第二天的工作效率,小周讓孩子和奶奶一起睡了。起初,兒子總要在睡前哭鬧一番才沉沉睡去。現在卻已經習慣了,睡前還和奶奶有説有笑地,到點了才依依不捨地睡去。雖然想明白問題出在哪了,但是小周除了後悔外卻也沒別的辦法,只能順其自然了。
一、從小就沒有和孩子住在一起
都説陪伴是親情積攢的最好的方式,即使是血濃於水,也抵不過分隔兩地帶來的距離感。
有些母親在十月懷胎生下孩子後,因為許多現實因素,不得不離開孩子,分居兩地。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只有逢年過節才能與孩子團聚。
雖然彼此都互相牽掛,卻成為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空間上的距離阻礙了兩顆心靈的交流碰撞,長此以往,關係自然越發疏遠。
二、讓孩子從小和奶奶住
有些母親因為工作、身體等原因,將孩子留給奶奶照顧。而老人家們對待自己的孫子輩的小孩總是十分疼惜的。因此,在奶奶的寵愛下,孩子對於母親的情感依戀也會慢慢發生轉移。奶奶無微不至的關心和陪伴能慢慢加深祖孫間的親情羈絆。而這一點,是很多將孩子交給奶奶帶的母親很難做到的。
三、不喜歡小孩
對於一些母親而言,孩子的到來是一個不被人期待的意外。有些孩子降臨在家庭最窘迫的時候;有些孩子出生在決心丁克的家庭中,而出生都不被期待的孩子,自然也討不到母親的喜愛。
而情感是雙向的。孩子的情感又最為細膩,母親的喜歡與否他們都能感受得到。在努力討好後仍不能得到母親的喜歡,孩子們也就漸漸心灰意冷,也就慢慢與母親疏遠了關係。
四、奶奶不得當的教唆
自古以來,婆媳矛盾是很多家庭的主要矛盾。而有些時候,婆媳矛盾還會牽扯到小孩。
許多媳婦考慮到長幼尊卑的問題,不會在自己孩子面前多説婆婆的壞話。但是,作為長輩的婆婆則沒有這類顧慮。
因此,一些奶奶經常在自己的孫子孫女面前講他們母親的壞話,而孩子小的時候尚未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經常説一是一,從而對自己的媽媽產生怨懟。漸漸地,母子間的關係就被挑撥着疏遠了。
一、給予孩子充分的陪伴
有一句話説: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媽媽陪伴孩子的過程就是母子情感升温的過程。在陪伴中,媽媽能夠全面認識寶寶,帶領寶寶認識世界;而寶寶也能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來自媽媽的愛,並學着以愛換愛,做出回應。
二、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聰明的媽媽在孩子受欺負時,絕不是一味地指責自己的孩子,而是問清對錯。若不是自己孩子的錯,就一定會為孩子撐腰。這樣的做法是在無形中告訴孩子:無論何時,媽媽一定會是你最堅硬的後盾。而孩子也會因此增強對母親的信任感,從而拉近親子間的距離。
三、敢打敢罵孩子
一些父母總以為只要不停地對孩子“好”,孩子以後就會對他們好。殊不知,這樣的愛反而會招來孩子日後的怨恨。
不是一直溺愛孩子就能維持和孩子的親密關係。相反,溺愛孩子的母親往往最後會被自己的孩子瞧不起。而會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教訓孩子的母親才能夠獲得孩子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