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生病一到醫院就會被要求查個血常規,醫生常常會結合血常規的結果來判斷孩子的病情,進而採取對應的治療。
有些家長自己也想學會如何看孩子的血常規報告,才好做到心中有數。
今天嘟媽想再展開講講幾點注意事項。大家就當是知識擴展了!當媽的,就是一個技多不壓身!
1
孩子發燒,就要做血常規?
如今,血常規似乎成為了發熱孩子的“標配”。在醫院,大多數情況下,醫生都會讓孩子做血常規,然後拿着結果再看醫生。
其實,在很多情況下,醫生評估和分析孩子的發熱原因,並不需要血常規或其他輔助檢查。
孩子的一般狀態,既往情況,症狀變化以及詳細的體格檢查,這些信息就可以協助醫生做出基本的判斷。
比如,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病毒性胃腸炎等常見的孩子感染性問題,都不需要通過血常規來幫助判斷的。
2
發熱12-24小時內查血常規不準?
血常規任何時候檢測,都是準確的,而它只反映檢測當時的體內各項指標的實時數據。
對於部分症狀嚴重,整體狀況不好的孩子,血常規可以隨時查,隨時都有意義。而且,多次檢測看變化趨勢,更有指導意義。
不過,大部分引起急性發熱的疾病,很少需要在疾病早期就化驗血常規,因為疾病狀態變化,可隨時影響血常規各項結果,就算是健康的孩子,一天中白細胞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也可以相差一倍。
3
C反應蛋白升高就是細菌感染
談到血常規,不得不説一下C反應蛋白(CRP)。很多醫生都會將二者同時檢測,尤其是發熱的孩子。CRP,是人體有炎症和組織損傷時(感染和非感染因素),由肝臟細胞產生的急性期反應物。
病毒,細菌等引起感染時,都可以導致CRP的升高。
那是不是CRP一點意義都沒有呢?那倒也不是。
研究發現,當CRP超過100mg/L時,大約80%的可能性是細菌引起的感染。當然,CRP跟血常規一樣,不是所有發熱的孩子都要檢查的。
4
白細胞高一定是細菌感染?
很多家長誤認為白細胞高就一定是細菌感染,其實不然。
血常規白細胞受很多因素影響,比如劇烈運動、體力勞動、情緒緊張和哭鬧等均可以使白細胞增高;
另外一些藥物比如激素、抗精神類藥物等也可使白細胞增高,所以一定要結合患兒臨牀表現綜合分析。
同時我們判斷是否是細菌感染除了看白細胞總數外,還要結合白細胞分類,如果白細胞總數增高而分類中則是淋巴細胞比例增高,那就不一定是細菌感染,而極有可能是病毒或其他如百日咳等病原感染。
5
血紅蛋白低一定是貧血?
兒童每個發展階段有着自己血常規特點,所以血紅蛋白低於成人標準值不一定是貧血。
新生兒期血紅蛋白低於145g/L
1-4月齡嬰兒血紅蛋白低於90g/L
4-6月低於100g/L
6月-6歲低於110g/L
6-14歲低於120g/L
我們才可診斷為貧血,而不是根據成人標準值一概而論。
6
淋巴細胞比例增高一定是異常?
前面我們説過4到6天的新生兒及4到6歲的兒童白細胞分類、淋巴細胞比例與中性細胞比例相等,均在50%左右,而在這兩個年齡階段之間兒童是以淋巴為主,約60%左右,到7歲後達成人水平,約20-40%。
所以7歲之前淋巴細胞增高為生理性增高,並非異常現象。
7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有意義嗎?
很多家長看血常規可能最關注的是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等,其實血常規可以反應很多問題,比如嗜酸性粒細胞增高多見於以下情況:變態反應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藥物過敏反應、蕁麻疹等;皮膚病如:濕疹、剝脱性皮炎等;寄生蟲病以及血液病等惡性腫瘤等。
目前兒童變態反應性疾病發病率越來越高,血常規的嗜酸性細胞增高可以為診斷提供一定依據,所以不容忽視。
瞭解這些內容,對於家長來講,並不是為了讓自己替代醫生去看病,只是可以讓家長在孩子生病的時候可以至少少些慌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