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不叫“媽媽”改叫“媽”,別看一字之差,教育方式也要變

由 尉遲長喜 發佈於 健康

突然有一天,孩子喊你不是“媽媽”了,而是單字“媽”。


突然想到這個話題是因為我前段時間跟我媽説起來這個事兒,她説:“記得你5歲多的時候在樓下喊我,當時喊得是‘媽',我聽了別提心情多複雜了,瞬間感覺你好像長大了,很欣慰,但又覺得這樣有點不親暱了。”

稱呼怎麼説變就變?

可能是電視裏聽到有人這麼喊,可能是見同齡人這樣喊,慢慢覺得自己喊得跟大家不一樣,但不管怎麼説,當孩子把“媽媽”變成“媽”,做媽媽的心理上是有變化的,可能大多數人跟我媽的感受一樣,但其實,孩子也有改變。


別看少了一個字,但孩子心理上的3個變化可不能忽視。

①孩子開始在意別人的看法了,長大了的表現

最為明顯的是初中的孩子,很多孩子到了初中跟別人説到自己的媽媽時,説的是“我媽怎麼怎麼樣”,而很少再説“我媽媽”。

當然也有孩子還是這樣稱呼,但時間久了就會發現自己這樣説有點不成熟的感覺,矯情或者發嗲,怕別人説他,所以也就開始喊“媽”。

也從側面説明,孩子開始在意別人的看法了,為了融入大家而開始改變自己。


②孩子開始渴望獨立

就像前面説的,孩子長大了,他會開始注意自己的隱私,想要獨立。

有的孩子四五歲就不再喊“媽媽”了,這也是孩子開始意識到自我的一個表現。他會變得不再像以前那樣事事依賴媽媽,會開始想要用一些方法證明自己的能力。

如果孩子出現的了這些表現,説明做家長的要學會放手了。


③可能孩子跟家長之間有隔閡

單字的稱呼和疊字的稱呼比較起來少了一些親密,這不光是字面的感受,可能孩子自身確實變得和父母不親密了,所以刻意不叫那麼親切,有的孩子可能長期跟爸爸媽媽分隔兩地,感情不是很深厚,稱呼也就沒有多少感情在裏面了。

還有家長的教育方式不正確也會讓親子關係出現問題,是不是自己長期控制孩子,強迫孩子,都會疏遠了孩子和自己的關係。


當孩子叫媽媽的稱呼發生改變,意味着家長的教育方式也要改變

●學會放手

不強迫孩子做某件事,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強迫只會讓孩子更反感。如果以前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干涉得多,也許可以從孩子喊你“媽”的那天開始,試着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比如定期給孩子零花錢,讓孩子想買什麼自己買,零花錢自己支配。


比如去飯店孩子想吃什麼讓他自己點,也許他點的你吃過,你可以給孩子一個意見,但是還是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他執意選擇的就讓他試試,不好吃他下次也就不會吃了。

放手意味着給孩子試錯的機會,意味着尊重孩子的選擇,但不意味着什麼都不管,我們需要的是給意見,而不是強制孩子如何做。

●給孩子更多個人空間

一個稱呼的改變能看出孩子在成長,成長需要自己的空間,逼迫的太緊,孩子反而不快樂,親子關係會受到影響,所以,給孩子個人空間很重要。

比如進孩子們之前敲門,不去偷看孩子的日記等等,從一些細節方面注重孩子的隱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別看只有一個字,差別可能來自於心理變化。也有的人三十好幾了還喊“媽媽”,有人説媽寶才會這樣喊,有人反駁説是因為習慣了,單字喊不出來不習慣,自己根本不是媽寶。

如果有留意的話,那些30歲還這樣喊的人,他們跟自己的母親特別親暱,偶爾還會撒嬌,關係很好,不能説一把年紀還這樣喊就是媽寶了,只能説心裏還住着個沒長大的寶寶,有媽媽在就讓他們很有安全感,這樣很幸福。

當然也有一些已經很長時間不喊“媽媽”的人突然這樣喊,通常媽媽會緊張,因為説明孩子有事兒求她……

不管怎樣,一個稱呼的改變絕不是偶然,也不是孩子偷懶嫌倆字兒麻煩,只是孩子的心理在改變,長大了?跟家長關係不親了?又或者只是需要獨立空間了,但是隻要有媽媽在,孩子的心就是踏實的。

家長們,想想你是什麼時候對母親改變稱呼的,你的孩子又是哪天突然喊你變成了單字“媽”?這其實就是孩子成長帶來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