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超重與肥胖:不僅僅是吃多吃少的問題

作者:李丹 王葵(李丹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王葵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二級心理諮詢師)

隨着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兒童的體重問題也從三十年前的營養不良體重偏低,轉變成如今日益嚴重的超重問題。2020年6月,由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中顯示,全國6-17歲、6歲以下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別達到19%和10.4%。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們的體重不同呢?父母們往往會覺得,“能吃”的孩子更可能長胖。其實兒童體重問題是一個複雜的跨學科問題。伊利諾斯大學的Kristen Harrison等人認為六個層面的因素和兒童的超重和肥胖有關。

第一是遺傳問題。父母都偏胖的孩子也比較容易長胖,雙生子體型通常都差不多;同卵雙生子還要比異卵雙生子更像一些。美國有一對從出生開始即被分開撫養的孿生兄弟,兄弟兩39歲再次見面時體重是一模一樣的。這些例子都説明體重受到遺傳的影響。其實,目前科學家也識別了一些和肥胖相關的基因。此外,遺傳還能影響一些和胖瘦程度緊密相關的特質來間接影響個體的體重,如喜歡吃什麼類型的食物。有人喜歡吃肉,有人喜歡吃菜,個體的胃口上的差異也會影響體重。

第二個是在兒童自身因素。這方面關注得比較多的是兒童的自我情緒調節能力和媒體接觸程度。一些沒有掌握正確的情緒調節能力的人可能會使用食物來應對負面的情緒,而情緒性進食會導致體重增加。兒童長時間接觸媒體,也會增加超重的風險,原因主要有三點。首先,孩子們如果花很多時間在視頻節目上,那麼花在體育活動上的時間可能會減少。這種生活方式不僅會減少能量消耗,還會降低新陳代謝速度。其次,不少孩子喜歡一邊邊看視頻一邊吃東西,不知不覺會吃下較多的食物。第三,視頻中零食廣告很誘人,而這些食物往往是高熱量低營養價值。這類廣告也會誘導兒童多吃這類食物。

第三類因素是家庭該因素.從小母乳餵養的孩子,超重肥胖率會低一些。另外,如果父母對超重或肥胖的孩子採用高限制性的餵養策略,可能也會導致兒童的體重問題越來越嚴重。高限制性餵養意味着孩子們不能自己決定吃什麼和吃多少,這反而會增加他們對食物的渴望,從而在允許自由進食的時候補償性地吃下更多東西。因此,在孩子餵養這件事上,喂什麼怎麼喂都需要父母的智慧。此外,父母是否與孩子共同用餐,也與兒童的體重緊密相關。家庭餐的食物往往更健康也更有營養,且在家人共同備餐及用餐的過程中,孩子能夠學習到關於健康飲食的信念和態度。家人一起用餐也會相應減少兒童邊看視頻邊吃飯的不良用餐習慣。這些都對控制兒童的體重有利。

第四類因素的是兒童居住的社區的影響。如果一個地區的綠化水平高、可獲得的體育設施越都豐富,那麼兒童的肥胖率就低。因為這樣的社區為兒童提供了適宜鍛鍊的環境條件。增加了體育鍛煉的時間和頻率,自然就降低了孩子們超重肥胖的風險。此外,兒童居住地與各種類型的食品零售地點的距離也會對兒童的體重帶來潛在的影響。生活在更遠離快餐店、更靠近超市的社區讓孩子們天然地遠離了那些熱量高、營養低的快餐食品,而離超市近的家庭也更可能買到健康的食材,家庭餐食也可能也更加有營養。

第五類因素是文化和國家層面的因素。一些文化傳統認為胖代表吸引力和健康,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兒童的體重問題也會更為嚴重。再如一些地區的飲食文化往往引導人們選擇高熱量低營養的快餐食品,這也會增加超重的風險。此外,餐桌文化,比如在餐盤的大小,也會對食物的攝入產生很大的影響。一般來説就餐時使用的餐盤越小,人們的食物攝食量也越小。就國家而言,越是富裕的國家越是容易受到體重問題的困擾,因為食物在這樣的國家很便宜。還有一些國家通過給含糖飲料徵税來限制人們對於這類飲料的獲取,這類政策制定、推廣、執行會對兒童健康的造成影響。

總之,兒童的體重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決定的。在體重這件事上,除了看到孩子的進食行為外,還要看到遺傳基因、文化傳統、社區、家庭環境和兒童自身的情緒調節特點等因素的影響。

來源:光明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41 字。

轉載請註明: 兒童超重與肥胖:不僅僅是吃多吃少的問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