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價近110%,吉利德花210億美元買的什麼藥?
一場210億美元的超級併購悄然敲定了。
昨日,吉利德(Gilead)發表聲明稱,將以每股88美元現金收購Immunomedics(下文簡稱IMMU),交易總額將達約210億美元,預計將於今年第四季度完成。
目前,IMMU手中握着的最大王牌Trodelvy,是一款first-in-class新藥,即全球首創新藥。今年4月,Trodelvy剛剛獲得FDA加速批准,用於治療三陰性乳腺癌。從4月初藥物獲批前至今,IMMU的市值已經上漲了380%。
Trodelvy
但即便如此,IMMU最新收盤價也不過每股42.25美元,Trodelvy上市後的頭兩個月營收也不過2000萬美元。只靠一款藥、一個適應症就值210億美元也有些天方夜譚。
眼下吉利德多於IMMU市值兩倍的出價,值嗎?
吉利德買的什麼藥?
單看三陰乳腺癌市場,其實也沒並沒有那麼性感。GlobalData曾預測,到2023年全球HER2陰性乳腺癌治療市場將達61.2億美元,而三陰性乳腺癌病例可能才約佔其中的20%。
但不性感的背後,實際上是三陰性乳腺癌本就較另外兩種乳腺癌亞型——HER2陽性及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發展迅速、易轉移、易復發,很難依靠靶向藥物治療,更為棘手。
同時,IMMU開發的Trodelvy屬於抗體偶聯藥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以抗體為載體靶向腫瘤細胞,後由其上搭載的小分子細胞毒藥物獵殺腫瘤細胞,更具指哪兒打哪兒的威力。不過由於連接穩定性等原因,目前全球獲批的ADC藥物只有個位數。
因而從這兩個角度看,能夠獲批治療成人轉移性三陰乳腺的Trodelvy着實有兩把刷子。
Trodelvy獲批後,IMMU大漲
不僅如此,理論上講,ADC可以用於治療任何癌症。而已經獲批單個適應症的Trodelvy,對膀胱癌、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肺癌等其他腫瘤類型的療效也在進一步驗證中。IMMU攻入超過千億美元的腫瘤藥物市場似乎指日可待。
這種“像產品流水線一樣”的模式正是吉利德CEO Daniel O’Day看中的。早在4月IMMU剛拿下批文時,吉利德就開始向IMMU拋橄欖枝,希望與之展開合作。這種合作往往由大公司提供營銷能力,以加快小公司新品的銷售進程,並從中獲得銷售分成。
沒成想,過去兩週中,雙方關於合作的談判轉向了直接收購,因為吉利德和IMMU均認為合併後一家公司主導,才能更好挖掘藥物的潛力。在O'day看來,單Trodelvy一款藥物的銷售潛力就能有數十億美元。
雖然Trodelvy及IMMU研發管線潛力很大,但在業內人士看來吉利德給出接近110%溢價還是有些冒險了。有業內投資人告訴虎嗅,吉利德快速出高價的背後,很可能是因為IMMU最近將在歐洲等地有好消息傳出因而急於吃到紅利。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交易完成後,自2016年以來持有IMMU股票的投資者將獲得約40倍回報。對於IMMU的高管團隊及股東來説,這明確的收益顯然比不確定的未來更有吸引力——畢竟即便IMMU最終靠自己實現更大的收益,還不知道要再等幾個四年。
慣性豪賭
接過風險的吉利德卻顯得很開心。
在今年新冠病毒剛在全球蔓延開來時,吉利德憑藉着抗疫特效藥瑞德西韋迎來了高光時刻。這種羣眾叫好、股價飆升的喜悦,是這個昔日抗病毒領域的明星公司在過去5年中未曾感受過的了。
遺憾的是,吉利德的這份喜悦只持續了兩個月。
一方面,吉利德的營收並未因此獲得任何紅利。其公佈的2020年Q2財報顯示,公司二季度總銷售額下降了了10%,只有51億美元。其曾經引以為傲的拳頭業務,即丙肝藥物,銷售額下滑了47%。
更糟糕的是,這已經並非吉利德首度出現營收下降。2018年,吉利德的營收便同比下滑16%;去年雖有增長,但只有1.5%的數據也着實難以讓人高興得起來。
另一方面,吉利德剛剛在自己最熟悉的領域栽了個大跟頭。剛剛過去的8月,吉利德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新藥被FDA給“退回”了。在國外分析師看來,這款藥保守估計也能有近10億美元的年銷售額。即便經過調整後該藥仍能通過FDA的上市審批,但對吉利德來講又是一筆不小的損失。
業績下滑,“老藥”專利過期,新品又難以未繼,吉利德的股價只能一跌再跌,較5年前還低了40%。
吉利德最近的走勢也是足夠鬧心
經歷過風雨的吉利德當然不會坐以待斃。早已習慣買買買的吉利德希望複製過去的成功案例,比如可以像1999年收購NeXstar那樣直接獲得2億美元的營收,要知道當時吉利德的年營收也不過4000萬美元;或者像2012年收購Pharmasset那樣溢價94%,被人直稱瘋子,但從此直接有了丙肝特效藥的支柱,吃了好幾年的紅利。
只不過,如果説前期吉利德的頻頻出手是求擴張,現在則更像一種自救。比起先前的廣泛涉獵,吉利德近年來顯然更專注於腫瘤治療領域。
2017年,吉利德便作價119億美元收購了CAR-T腫瘤藥研發公司Kite Pharma。今年3月,吉利德又以49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生物醫藥公司47,以獲得其免疫治療藥物。除收購外,吉利德還與一些腫瘤免疫療法公司達成了合作。
而採用不同技術路線的IMMU對吉利德來講,顯然是一個不錯的補充。對現在的吉利德來講,公司還有餘力,也還願意接受這樣一場豪賭。
救得了自己嗎?
但問題是,即便這個收購案如預期一樣成功,吞下IMMU就能救得了吉利德嗎?
並不見得。
2017年被吉利德收購的Kite Pharma,其首創藥Yescarta可是全球唯二獲批的CAR-T(簡單理解就是一種更新的精準靶向療法)藥物之一,適應症又很大,覆蓋了多種類型的淋巴瘤。
其銷售能力可想而知。2018 年,Yescarta全年銷售額就已經超過了2.5億美元。然而現實是,如上文提到,吉利德當年的營收不但沒有增長,反而降低了16%。
退一萬步講,即便單品的併入能夠給公司收入帶來增長,投資者也未必歡喜。
吉利德買進來的一個個公司之間似乎並未發生什麼奇妙的化學反應,買進來的是一款藥,賣的還是這款藥,收入來源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依然抓不住增長機會的吉利德,即便眼下收入再高,可能也沒法擺脱長期以來投資者認為其“業績疲軟”的評價。
不僅如此,不同於三陰性乳腺癌這樣的小眾領域,Trodelvy想要瞄準的膀胱癌、肺癌等市場競爭極為激烈。萌新是否真能立得住腳,真正完成商業化,的確對吉利德也提出了較大的考驗。
對吉利德來講,尋找搖錢樹是正常的,也是每一場併購最根本的目的。但在此之外,如何像其他巨頭一樣,持續讓樹上長錢,不斷開發鯨吞而來的技術與管線的價值,才是吉利德當下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是本文作者石三香,關於醫療的一切我都想了解,歡迎行業人士各種聊天爆料,微信:handadiya(加微信請備註姓名、公司、職位)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