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和西醫是兩套不同的理論體系,
中醫對發熱的認識是:
發熱是機體感受外邪之後,正邪對抗過程中的一種表現。
人體的氣機是循環無息的,當外邪進入人體後,
阻滯了氣機的正常運行,鬱積而化熱,
化熱的同時,機體努力將外邪排出體外。
能發熱是好事,説明體內氣血充足,有抗病能力,
如果感受邪氣之後,氣機運行受阻,鬱積而不發熱,
説明正氣虧虛,無力抗邪。
發熱不可怕,可怕的是發熱太過,
傷及人體陰液,最終導致津液虧虛,
筋失濡養,出現抽搐、驚厥。
中醫理論比較抽象,
如果沒有中醫基礎理論知識,
一般很難被接受。
但這一經驗醫學已經在臨牀上運用了幾千年,
下面就將幾種已經沿用千年,
臨牀效果顯著,安全可靠,方便操作的
退熱方法一一展示
一、穴位瀉熱
刮、刺大椎穴
大椎,諸陽之會
大椎穴,位於人體後背正中線,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又名百勞穴,上杼穴,為三陽、督脈之會。
在中醫理論中,大椎穴是人體陽氣最集中的地方,
它的主要作用是温補、振奮陽氣,
又像是一個十字路口,有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通俗點講,大椎穴就是人體的太陽能光板,
吸收熱量再轉化成能量輸送到全身。
在這個穴位進行補充處理,
就能增加熱量,提升陽氣;
同理,如果能排泄處理,
就能釋放熱量,起到退燒的作用。
抽象概念到此為止,對中醫有興趣的朋友請持續關注,
我將在之後的分享中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闡述一些中醫理論,
直接來乾貨,
取穴,後脖子最高處下面的窩(看圖取穴);
方法,抹點香油,用小瓷勺刮這個窩(學名刮痧)
適用於3歲以上患兒,刮紅,有疼痛感起效。
較大年齡患兒或成人,
可以用測血糖的針,
點刺後出點血以退熱,
做好消毒,無副作用。
刮、刺大椎穴的方法適用於各年齡人羣。
尤其是不明原因發熱,效果顯著。
二、穴位貼敷
1.背部取穴:風門、肺俞(看圖取穴)
風門為風邪出入之門户,主治風疾,
故名風門,是驅風最常用的穴位之一。
肺俞是肺臟之氣出於背部之所,
還是主宰全身在表之衞氣,
固護人體之正氣不受邪氣侵犯。
這裏就有疑問了,明明是發熱,
和風有什麼關係?
這裏的風是個抽象的概念,不是具體的風,
可以理解為邪氣,
邪氣首先犯肺,
肺受到侵犯後調動衞氣,
衞氣就好理解了,
就是具有保衞功能的物質,
這種物質和邪氣戰鬥,
戰鬥一激烈,在人體就表現出各種形式;
發熱就是一種形式。
又扯遠了,趕緊拉回現實。
取穴後的操作方法,
在家中抽屜的最犄角格拉處找到,
最普通的傷濕止痛膏貼,裁成邊長為1cm
的小方塊,然後貼在這幾個穴位上就行,
不用放藥,止痛膏上的成分帶來的刺激就足夠了。
適用於2歲以上孩子。
2. 足底取穴: 湧泉(看圖)
這個穴好理解,排泄的通道,
所以在這個穴位就要選用一些藥物,
石膏(清熱)、大黃(瀉熱)、柴胡(疏熱),
研細粉,各取1克,
用膠布或者紗布或者保鮮膜,
放置於穴位上,
可用於體温較高的,持續不退的情況。
三、推拿退熱
1.清肺經(看圖)
手法:直線推動。
操作:轉圈,稱“補肺經”;直退,稱“清肺經”。
推100~300次,手法不能錯,方向不能錯,不然不起作用
頻率大約為每分鐘200~300次。
推200次
2.清天河水(看圖)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部,稱“推天河水”,或稱“清天河水”。推100~200次。
功用:此穴性温涼平和,能清熱解表、泄火除煩,用於治療低、中度發熱,清熱而不傷陰。
注意方向不能反了
3.退六腑(看圖)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稱“退六腑”。推100~200次。
功用:清熱、涼血、解毒。
特點:作用較強,適用於實熱、中、重度發熱。
同樣注意方向不能反了。
這三種推拿方法,歷經千年,經久不衰,
尤其適用於小嬰兒,較大小孩配合穴位療法,常常效如桴鼓。
沒有嚴格的大數據統計,沒有病理生理學支持,
沒有循證醫學的論證,只是古人一點點通過嘗試總結的經驗,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就像張伯禮院士所説:我們享受兩套醫學診療體系,
比世界上任何國家的人都幸運,
這兩套體系哪個管用就用哪個,不必爭個你長我短。
總之:誰用誰知道,孩子少受罪,儘快恢復健康最重要。
如果我分享的內容對您有幫助,請三連+關注,您的支持是讓我持續輸出優質內容的動力,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