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萬宏蕾
中國人越來越胖了。
先來看這樣一組數據:
2016年,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的關於全球成年人體重調查的報告顯示,中國擁有世界最多的肥胖人口,近9000萬,其中男性4320萬,女性4640萬,分別佔全球的16.3%和12.4%。美國則以4170萬肥胖男性和4610萬肥胖女性位列第二。
在嚴重肥胖的人口中,中國從1975年男性和女性分列第60和第41位升至第二,僅次於美國。在所有高收入發達國家中,日本國民的體質指數最低。
2019年10月底,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王麗敏團隊發表在《內科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指出:從2004年到2014年的十年間,中國人越來越胖了。
目前,中國將普通型(全身性)肥胖定義為BMI數值達到28kg/m²(世界衞生組織的肥胖標準是30kg/m²)。
論文指出,到2014年,中國成年人的普通型肥胖率為14.0%,而在十年前,該項數字僅為3.3%。
似是不知不覺,世界進入了胖子比瘦子多的年代。這一切,不僅僅是個人健康意識的問題,背後還涉及着社會階級、“富態”文化傳統,以及以食物彌補精神虛無的現實。
北方胖子多,因為天太冷?
從全國範圍來看的話,男女的肥胖率差別並不大,中國男性的普通型肥胖率為14.0%,女性為14.1%。
差異較大的是地域之間。
北京男女的普通型肥胖率均位居全國榜首,分別為26.6%和24.9%,這意味着每四個北京人裏就有一個是胖子;而在肥胖率較低的海南,只有4.4%的成年男性偏胖。
總體來説,北方省市的普通型肥胖率要較南方省份高一些。
這一點,通過地圖能更明顯地感受到。
在這張肥胖地圖上,全國的肥胖率從北到南降低,北方的肥胖問題更突出。
怎麼會這樣?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王京鍾分析説,緯度高的地區,由於天氣寒冷,人們運動少,代謝也慢,更容易導致肥胖。
而飲食結構的差異也有很大的影響。在北方寒冷天氣中,人們常常會吃更多、更高熱量的食物,並儲備成脂肪以應對。
啤酒肚最多
大家通常認為,體重是日常衡量胖瘦的重要指標。
其實這種觀念並不完全科學——體重受很多因素的影響,身體狀態、骨骼大小、肌肉比重、水分含量等等,都會影響到體重的多少,但不能確切地反映胖瘦。
還有一個BMI指數,具體計算方法為:BMI=體重(kg)/身高(m)²。但這一指標只能大體上判定人體是否超重,不能得出人體的脂肪分佈。
敲黑板!重點來啦:腰圍是一個新的衡量肥胖的指標。
世界衞生組織以腰圍男性≥102 cm,女性≥88 cm;中國標準以腰圍男性≥90cm,女性≥85 cm,稱為腹型肥胖(也叫中心性肥胖、向心性肥胖)。
很多中年人雖然體重正常,但內臟脂肪過多,體脂率超標,這往往就是腹型肥胖(也就是我們常説的啤酒肚)。
根據研究,黃種人更容易積聚淺層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我們的脂肪常常堆積在腰部、內臟周圍,變成蘋果形肥胖;而白人脂肪多堆積在腿部和臀部,是梨形身材。
和普通型肥胖類似,腹部肥胖率也是呈現由北向南呈逐步降低的趨勢。
比如,天津男性的腹部肥胖率為54.4%,女性為49.4%。對比之下,海南成年男性的腹部肥胖率是16.5%,廣西成年女性的腹部肥胖率為17.7%。
比例相差懸殊。
為什麼肥胖率上升這麼快?
一個常見的答案:吃得太飽了。
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中國居民“脂肪攝入量過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過30%。”
從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人的糧穀類食物攝入量基本穩定,而增長最明顯的就是油脂和肉。
現在,中國人的肥胖問題已經成為嚴重的公共衞生問題。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任副教授範志紅分析,可能有以下原因:
第一,體力活動量大幅度下降。低能量消耗,難以維持強健的肌肉,胰島素敏感性下降,也使人容易發胖。
第二,我們每日平均攝入的魚肉蛋等蛋白質食物的攝入量也大幅度上升,但米麪、雜糧、薯類的攝入量一路走低。
而且,現在的“雪花粉”、麥芯粉比從前更精、更白。以往標準大米、標準麪粉出米率92%、81%,現在這一比例已經降到80%、70%甚至更低。這樣製作出的食物的血糖指數越來越高,礦物質越來越少,膳食纖維越來越少,很容易讓人發胖。
第三,我們不知不覺吃的油更多了。除了炒菜用油,還有加了大量油脂製成的酥餅、千層餅、燒餅、油條、炒飯、炸糕、紅油小面等。多加油的確能改善口感,但它僅僅增加了脂肪含量和食物的能量,並沒有增加食物中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含量,實際上降低了食物的營養素密度。
雜糧吃得少,鹽太多、油太多、水果和全穀物太少,這種飲食結構帶來的不僅是體重上升,更是“虛胖”,即肌肉量不足、體脂率過高、體能低下,最容易患上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肥宅快樂”背後是精神虛無
中國自古以來都崇尚一種“富態文化”。
“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富態”“發福”……這些老話無不強調着食物和富裕間的緊密聯繫。
在許多地方的傳統習俗中,請客吃飯的規則之一:就是點比正常食量更多的菜,以至於在飯局結束時,桌上還有足量的食物剩下,從而體現自己的好客之道。
肥胖問題的根源相當複雜,除了社會結構、基因、現代人的情緒、心理,都悄悄決定着我們吃什麼、怎麼吃。
在壓力越來越大的時代,過量飲食已成為一種緩解焦慮的方法。
圖源:美團《2017中國外賣發展研究報告》
根據報告,從年齡結構上看,美團閃購以年輕用户為主,30歲以下用户佔比達67%。
晚7點後叫外賣到公司的加班族有2322萬人;晚9點後的有1433萬人。
有1.3億單身人羣曾在美團叫過外賣;393萬人年度訂單數量高於100次,平均每週叫兩次外賣。
宅、急、忙 ——這三個字精準地概括出現代人的生活現狀。
想象一下,晚上7點後,剛剛加班回家精疲力盡的人們,會本能地想:還是躺着吃點讓人興奮的食物吧,至少可以撫慰一下自己疲憊的身體和心靈。
世界衞生組織的報告顯示,中國人的總體肥胖率小於5%,卻在一些城市超過了20%。
總之,在這個越來越胖的時代,我們也許都該更關心自己的腰圍、食物,和背後匆忙、焦慮的世界。
參考資料:
1.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肥胖指數”階段發佈:東北是肥胖聚集區
2.新華網:我國居民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30%
3.中國臨牀營養網:中國人為什麼越來越胖了
4.看理想:越來越胖的中國人
5.美團閃送:《2017中國外賣發展研究報告》
總監製:陳良傑
監製:夏宇
製作:張靜、萬宏蕾
實習生:王思予
來源:瞭望東方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