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姐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一次我在柵欄外偷看孩子們户外活動。一個小男孩不知什麼原因踹了當姐一腳。沒想到,她瞬間衝上前去推了那個男生一個屁墩兒。我心裏一樂,這小妞兒居然臨危不懼。
後來我告訴她:“爸爸認為你今天做得還不錯。當你確定別人在欺負你的時候,一定要讓他知道你很憤怒,並且讓他停止對你的傷害。今天如果在反擊之前,先警告一下那個男孩子就更好了。”
“爸爸,那以後別人再打我,我就還這麼推?”
“嗯……要看他是不是太強大。如果你覺得他確實比你強大好多,爸爸認為你應該馬上離他遠點兒,或者找老師幫忙。畢竟他打你之後,你推他的目的並不是傷害他,而是讓他停止傷害你。這和逃跑、找老師的目的是一樣的。”
孩子被欺負後,父母應該怎麼做?其實這是一個從孩子進入幼兒園開始就要面臨和關注的問題。今天的文章有點沉重,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啓發。
——凱叔
作者 | 妙黛
最近,看到一則令人十分痛心的新聞。
陝西一名高三女孩,在四樓教室的窗前縱身而下,經搶救無效身亡。
人生十八,即將高考,即將上大學開始新的生活,就這樣匆忙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女孩在生前經常被班上一個同學欺負,同學常常對她破口大罵,罵得很難聽。
就在女孩墜樓的前四天,她在課堂上嚇到暈倒,到了醫院後打了能量針,輸了氧氣才醒過來。她太害怕了。
誰也不知道那最後幾天的時間裏,她內心做了多少次思想鬥爭,做了多少活下去的努力。沒想到最終,她還是被壓倒了。
女孩父親説,自己非常後悔,孩子曾經對他説過有同學欺負她,自己卻沒有聽出來那是女兒在向他求救,反而勸她想開點。
她何嘗不想要想開一點,可這一次,她再也想不開了。
如果説校園欺凌是逼死女孩的主要原因,那麼父母的疏忽,則是錯失了女兒最後的生機。
一個遇到困難沒有父母幫助的孩子,只能選擇獨自一人去扛。
我們總以為孩子的事情很小,卻不知道,有時候一件小事就能演變成天大的事。
還記得那個跳橋的17歲男孩嗎?
2019年4月,上海盧浦大橋上,他突然從車裏衝了出來,從橋上跳了下去。
當天男孩與同學發生矛盾,媽媽在車上批評了他。他最終選擇了這條絕路,與這個不夠温暖的世界説再見。
孩子去世,父母肯定是最傷心的。
可是,很多時候,當孩子傷心絕望時,最渴望的就是父母的一個擁抱,一句温暖的話。
他們害怕的不是被説被罵,而是遇到挫折後,父母無意中給予的“二次傷害”。
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父母的漠視或者指責,相當於對孩子的“精神拋棄”。
從心理學上講,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父母卻進行責難,那麼他們會非常痛苦,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了。可如果發生了一定的後果,就相當於是“懲罰”父母了。
這個後果,在他們看來,就是父母在為自己錯誤“買單”。
也就是説,孩子寧願等待真正的錯誤發生,為之買單,也不願意父母因為不理解、不信任而批評他們。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什麼事都不敢求助父母的孩子,成長過程中到底經歷了什麼?
有一個回答説:“其實也沒有經歷什麼,就是上學的時候跟媽媽説學校的趣事,媽媽明顯不感興趣,還會説你不要像他們那樣,不要學壞。”
不僅得不到回應,還會聽到一些自己不想聽的話。
我們從功利、對錯的角度説,媽媽的説法好像並沒有什麼錯,她教育孩子不要學壞,有什麼問題嗎?
問題就出在我們只看到了父母“應該教育”的角度,卻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孩子想要的是,父母和他們分享故事,父母看到他們渴望親暱的期待。
如果父母看不到孩子真實的需求,聽不到真實的聲音,那孩子就像進入了無人之境,孤單又寒冷。
在網上看到過一段話:
“低谷時,家人甚至會給予更大的壓力。很多年輕人站在路中間哭。身後沒有燈光,身前白霧茫茫。”
如果我們曾經經歷過那樣的時刻,就一定不要再讓孩子經歷這樣的生活。
我們要知道,即使自己幫不上孩子什麼忙,只要認真傾聽他們説的,給他們無條件的支持,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説一句“回家吧”,就足以給他們力量。
那些幸福的孩子,都有父母兜底。
袁泉是學習京劇出身的,那時候她只有11歲,還在上小學四年級的她被中國戲曲學院附中的老師相中,之後她決定去北京學習。
父母問她你想好了嗎,得到袁泉堅定的回答後,媽媽送她去了北京。
一路上,11歲的小袁泉沒有哭。可媽媽走後,她看到媽媽新給她買的兩雙襪子哭了。
在北京學藝七年,父母用300多封書信陪伴着她,鼓勵着她。
袁泉跟父母訴苦:“下星期又要扳腿了,我非常害怕,如果再把腿扳壞了,那就完了。基本功還是那樣,絲毫沒有進步。老師説我不夠刻苦,我心裏非常難受,我已經使出了最大的力量。”
父母給她的回信中,先是表達了自己“看到”女兒的痛苦:“你的內心無比痛苦,做父母的理解你。”
接着説出讓女兒真正安心的話,“我們絕對不會在你竭盡全力,仍暫時達不到目標的情況下,還要你去拼命。”
就是這樣的支撐,讓袁泉度過了艱難的學藝時光,有了今天作為一名成熟演員的氣場。
父母的看見,父母的支持,就是孩子前行中的一把傘。熱的時候遮陽,下雨的時候遮雨,累的時候當枴杖,遇到壞人的時候當棍棒。
孩子最初都是非常信任父母的,只是在後來的無數次打擊中,他們不願再求助父母,寧願自己承受痛苦。
不要做那個讓孩子懼怕的人,孩子真的非常需要我們的温暖。
孩子需要的,不過就是父母這樣的愛。
温情而有力量的父母,永遠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底氣。
—— End ——
作者:妙黛,一個集正經與逗比,美貌與才華一身的90後辣媽,在讀心理學碩士,百萬媽媽們的雲閨蜜。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