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怎樣反駁父母説類似「你是我生的所以你都得聽我的」的話?
看到問題時,心裏不禁感慨這孩子是有多無助才會在網絡上問這個問題?
不知道你是不是曾經也有過這樣的無助。
面對父母一句“你是我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就得聽我的”壓得無法動彈,彷彿你不聽從他們的話,不順服他們的安排,你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錯誤的。
那是不是父母把我們生下來,我們就得無條件地服從安排嗎?
中國沙盤遊戲實戰專家趙玉萍在《親子關係的重建》一書中指出:孩子雖然是你生的,但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人物品,他們是社會人,有對自己人生負責的權利。
前幾天在羣裏看到一個扎心的視頻,一箇中學生因不滿父母的教育,一怒之下爬上樓頂,想要輕生。幸好,最後在民警和消防員的耐心勸説下,順利把孩子救下。
但羣裏的父母們卻炸開了鍋:有些父母認為現在的孩子難教,説幾句也不行;有些父母認為現在的孩子不容易,學習壓力大……
其實他們都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父母與孩子衝突不斷歸根到底都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特別是當孩子和父母的認知存在偏差時,這種衝突會更加明顯、頻繁。
隨着孩子不斷成長,會逐漸形成屬於的自己人格和意識,但當他們的意識與父母的存在差異並且得不到尊重時,孩子們希望通關反抗來打破父母的強權,於是衝突就會不斷產生。
在電影《狗十三》裏,中學生李玩平常和爺爺奶奶一起,爸爸再婚後和繼母住一起。一天爸爸送給李玩一條小狗,剛開始李玩並不接受,後來李玩和小狗建立了深厚友誼。
但因為一次疏忽,爺爺把狗弄丟了,於是大人們買了其他禮物,以此來替代小狗,他們都認為,小孩子哄哄就好了。當李玩不接受禮物,於是他們又買了一條相似的狗狗,想要騙過她。
最後李玩的情緒爆發了,覺得沒人在意和尊重自己的想法,反而是認為她在無理取鬧。
在這件事上,大人們都出奇一致地認為是李玩不懂事,狗丟了就丟了,大不了再買一隻就好。
但其實大人們的認為都只是他們認為而已。
不知道身為父母的你會不會也有這樣的想法,小孩子哄哄就好,哄不好就打罵,反正聽從服務就對了。
對於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他們不會聽也不想去聽,直接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人物品,忘記孩子是社會人的實事。
要知道,孩子先是社會人,之後才是你的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有權利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如果父母不斷剝奪孩子的權利,對孩子不是打罵,就是各種語言上的諷刺、詛咒等等,最終害的還是孩子。
所以你還會用“我認為該怎麼樣”的心態來教育孩子嗎?
既然問題已經出現,用逃避或者無視的態度來應對,那隻會加深父母與孩子間的摩擦。想要擁有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你需要打破你現有的認知,將孩子視為一個社會人,才有改變,重建親子關係的可能。
具體應該怎麼做呢?給你推薦以下5個建議:
“父母給了孩子生命,所以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要把孩子都保護得好好的。”不知道身為父母的你會不會也有這樣的想法。
但這些想法都是錯誤的。
所以想要重建你和孩子的親子關係,這些扭曲的、錯誤的觀念都必須摒棄。
一個人的成長都是在別人的幫助下不斷被推開實現的,所以對於父母們來説,一定要捨得推開孩子,讓他們去感受屬於自己的人生,讓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而不是以為了孩子好為由,把孩子牢牢地栓在身邊。
隔壁家3個孩子,大女兒準備讀初中,二女兒和三兒子在讀幼兒園。因為在只有大女兒一個孩子時,爸媽都將所有的愛給了她。
當二女兒和三兒子相繼出生後,爸媽倆忙於工作,就讓大女兒幫忙照顧好弟弟妹妹。在每次爭玩具時,爸媽們會經常對大女兒説:“你是姐姐,應該讓着妹妹弟弟。”
到現在準備上初中,大女兒的成績並不怎麼好,但聽得最多的不是鼓勵,而是各種謾罵和貼標籤。
長期下來,大女兒變得越來越叛逆,很多時候不和妹妹弟弟玩,甚至還會大聲反駁媽媽的話。
青春期的叛逆是很多孩子都會有,不過不能把孩子的問題都歸結到他身上。
相信沒有哪個孩子願意被貼上蠢、無理、沒知識等等標籤,而自己付出的努力卻不被肯定和尊重,真的會壓垮孩子的心理。
對於原生家庭這個詞,最近幾年漸漸被人們所熟知。隨着心理學的研究深入,原生家庭對每個人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
很多父母在心理諮詢過程中會表示痛恨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喜歡自己父母對他們的教育方式,但其實很多時候,他們都會發現,自己痛恨的教育方式都會出現在自己身上,以同樣的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然後又會對自己產生懷疑,告訴自己下次一定不能這樣對孩子。但到了下次,結果還是一樣,如此反覆,有不少父母會陷入原生家庭的泥沼裏。
其實原生家庭固然對人的發展有一定影響,但這種情況是可以改變的,關鍵得看你自我改變意願的強烈程度。
換個角度想想,或許父母在當時是竭盡所能地對我們好,我們為何不願換位思考下?從一個新的角度看問題,你能體會到父母的難處,從中得到解脱,獲得心靈的自由。
曾經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讓孩子和一個面目表情的媽媽在一起,或者和一個經常和孩子互動的母親在一起,以觀察孩子對安全感的需求程度。
結果可想而知,當孩子面對一個面目表情的媽媽時,會經常不知所措,甚至害怕得大哭。但當一個表情豐富,能和孩子經常互動時,孩子會經常笑,還會大膽去嘗試新事物。
所以安全感對孩子的成長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
在電視劇《隱秘的角落》裏,朱朝陽和媽媽的親子關係並不好。媽媽經常忙於工作,忽略了朱朝陽的心理需求,母子間很少交流。
在媽媽眼裏,朱朝陽的首要任務就是讀好書,至於人際交往什麼的都不需要。而且作為兒子,就應該聽從母親的安排,媽媽説的都是對的,媽媽所做的都是為你好的。
長期下來,朱朝陽變得沉默不言,甚至有點冷漠。
很多時候,孩子其實要的並不多,想有一個人好好的説説話,聽聽自己的心事,已經很開心。
奈何中國式父母都是內斂的,不懂得如何去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不懂得如何好好地和孩子交流,敞開心扉。
希望每個父母都能有一個平常心,好好地和孩子交流。
一個人的認知是支撐他人生的槓桿,正確、合理的認知有助於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但如果父母與孩子的認知存在偏差時,衝突、矛盾也隨之發生,所以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由正確的認知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