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姐有個好朋友,她有個神奇的技能,一年下來基本上不用指甲剪,因為只要指甲長出來一點,就被她硬生生用嘴巴給啃“禿了”。
不只是她會如此,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身邊好多人都會有一些小癖好,比如
其實,他們自己也知道這樣做其實不是很好,但就是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手,甚至把手摳到流血也不妨礙他們繼續,這種現象是怎麼回事呢?會不會是心理疾病的信號?
摳手、啃指甲,往往是在表達負面情緒
摳手、啃指甲,大多孩子都有這種表現。不少家長經常反饋,孩子這習慣總是屢教不改,手指都快要啃“毀”了。
其實,人類在成長過程,起初都會
這個階段,孩子不僅喜歡啃手指,還有啃嘴皮、咬嘴唇、咬被子......可以説是“萬物皆可咬”。一般來説,當孩子3歲以後,“口欲期”會自然過渡。
但若孩子沒有成功度過,則有可能是孩子
孩子愛啃咬,往往可能是
心理學研究顯示,
“啃指甲“並不僅發生在幼兒中,不少成年人也會有啃指甲的習慣。有人疑惑,這種行為是否代表屬於一種心理疾病?
法國研究人員曾進行了一組民意調查,調查發現
咬指甲並不一定是嚴重的心理疾病,一般來説,
喜歡啃指甲除了對指甲本身會造成傷害,讓指甲變得很醜,指甲表面、甲牀會變得凹凸不平以外,經常啃指甲,還會形成倒刺,造成指甲皮膚周圍變得乾燥。
若撕扯倒刺過程中出血,還會
另外,我們的手每天接觸不同東西,是最容易粘上大量的細菌和病毒,而指甲又是極不容易清洗乾淨的地方,尤其是今年爆發的新冠病毒,就可以通過手攜帶病菌傳播,啃咬指甲,無疑會讓這些病菌進入口腔,引發相關疾病。
明知道啃指甲不好,為什麼摳到出血還不停下?
有網友分享,自己通過摳手釋放情緒已然成為一種習慣。時常摳出血,也無法將“癮“戒掉。越焦慮越摳手的現象,心理學上有個理論很好地解釋了該現象,這個理論叫“
當人們偶然一次機會發現摳手可以緩解焦慮,多次之後,建立起操作性條件反射。如果
這種帶有自虐傾向的行為,通常是為了
如果摳手
若出現上述的強迫性皮膚剝離症&強迫症,或自我攻擊行為,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則需要進行相應的心理治療了。
如何戒掉這種行為?
想要改善摳手行為,就要找到負面情緒的原因,調整行為,改變情緒宣泄的方式。
就兒童而言,家長要學會讀懂孩子行為背後的意義,可以嘗試跟孩子溝通,跟孩子描述咬手指的感受,對孩子行為表示理解,並給予安撫。
鼓勵孩子若感到不安可以跟爸爸媽媽溝通,告訴孩子大家一起討論比自己咬手指更有效,讓孩子焦慮感下降。
就成年人而言,若是因負面情緒引起的啃咬行為,可以嘗試通過運動、聽音樂、跟朋友傾訴等有益的方式去調節情緒,減少摳手頻率。
其次,還可以通過書籍來緩解內心的焦慮,學習一些心理學相關的知識,更好的幫助你處理人際關係,戰勝社交恐懼!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害怕或者恐懼的東西,正如書名所言,每個人都會有弱點,不用過分在意一些事情,學會和自己相處,與自己和解。
啃咬手指確實是緩解情緒的一個排泄口,帶其所帶來的健康危害也不容小覷,若看文章的你,正在啃咬手指,還是儘快戒掉這種“癮”吧。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