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娜
來源:閒時花開(ID:xsha369)
他出生農家,
他少年喪母,
他考上清華,
他重新定義了,
何謂寒門貴子。
天微涼,夜變長,青葱少年返學堂。
9月開學時,各個高校都迎來了揹着大包小包行囊報到的新生。
有個年輕人的面孔,在我腦海裏不停閃現:
清瘦,堅毅,眉眼有神,渾身上下透着早慧和敢勇。
這個孩子,叫何潤琪,今年18歲。
以湖南省文科第一名(707分)的成績,考上了清華大學。
何潤琪
他的面孔,之所以在我的腦海裏揮之不去,不僅僅因為,他優秀到璀璨。
而是因為,他和他的故事,完全顛覆了過往漫長歲月裏,我們很多人對貧困苦難、寒門貴子,樸素而僵化的認知。
9月8日,何潤琪到清華大學報道。
當天,和他一起來到清華園的,除了半行李箱書籍,還有一張媽媽的遺照。
“以前,我夢想着我上大學了,要帶媽媽一起到大學看看。現在,我上大學了,媽媽卻看不到,所以我把媽媽的照片帶來了。”
談到帶着媽媽的遺照上清華的初衷,他説得極其平實。
平實到,你根本想象不到,這句話背後,藏着一個青春少年,怎樣疼痛的告別失散。
何潤琪在讀高一時,媽媽突然因病去世。
當時,他被親戚從學校接回家,走到家門口時,發現家裏正在辦喪事,才被告知“媽媽不在了”。
“我當時一下子癱倒在地上,大腦一片空白,一直在哭,內心有種無法形容的痛苦。”
他是媽媽疼愛的小兒子,上面還有一個已經成家生子的哥哥。
最愛的媽媽突然離世,對於青春期的少年來講,是生命中無法承受之痛。
他抗拒這樣的事實。
所以,整個高一乃至高二上半學期,他都處於抑鬱而恍惚的狀態。
他總是想念媽媽,奢望她還活着,希望這樣能讓痛苦減少一點。
高中時期的何潤琪
但,他發現,越是這樣,自己越在痛苦中不斷沉溺,就像一個跌落深淵的人,往無盡的黑暗裏掉。
原來,一味的悲痛和抱怨,挽救不回媽媽的性命,卻可以毀掉自己的人生。
與其像蝸牛一樣,躲在沉重的殼裏裹足不前,不如做好手頭的事情,邁開腳一點點改變。
何潤琪將這種思想的轉變,歸咎於一個字:
愛。
何潤琪出生於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許家橋回族維吾爾族鄉興旺村。
因為家境貧寒,他父母早早就輟學了。
他父親幹過木匠,當過鐵匠,做過電工,後來成了一名鋼筋工。但他父親有兩個愛好:
一、喜歡音樂,自學了吹口琴,拉二胡,幹活幹累了,就擺弄會兒自己那些廉價又好玩的樂器。
這種高壓之下,學會自我調解的能力,影響了何潤琪。
二、自學能力特別強,尤其喜歡看書,發了工錢就帶着兒子去城裏的書店,看書買書。
何潤琪形容,父親愛讀書這件事,對他的影響,就像穿衣服時,“扣好了衣服上的第一粒釦子”,往下再扣,就不會出錯。
何潤琪和父親
父母的每個好習慣,都是孩子黑暗中的一盞燈。
媽媽去世後,父親隔三差五就去學校看何潤琪,開導他,鼓勵他,這讓他在無限接納中,走出悲傷。
而母親彌留之際,留給他的那封“要刻苦讀書”的絕筆信,更讓他在悲傷和痛苦中明白:
最好的思念,是致敬。
就像他在書中讀到的,那些金光閃閃的牛人,都以後來的無上榮耀,致敬糟糕的曾經。
何潤琪通過運動、音樂、繪畫等一系列積極的暗示,調整自己,最終走出人生的第一場劇痛。
他再次回到專注苦讀的路上,用成績和榮耀,縫合心口的抑鬱和傷疤。
王者歸來。
靠的是勤奮和努力,還有內心深處,對愛的感念和致敬。
“我沒怎麼參加過培訓班。”
他説,學習最重要的是興趣,而興趣首先來自於內心。
比培訓班更重要的,是父親在他心頭播撒的那些星星般閃耀,總想探究點什麼的念頭。
何潤琪和爸爸、奶奶
這讓人想起鄧超的《銀河補習班》:
那些幸運的孩子,不是家財萬貫,不是父母高貴,而是有着全世界最好的補習班——銀河補習班。
免費也無價的銀河補習班裏,父母用善意和愛意,在孩子心頭撒下永遠不滅的愛與信念。
今年疫情期間,何潤琪和1070多萬考生一起,在家裏上網課。
因為他家裏沒有電腦,沒有手機,也沒有網絡,提交不了作業。
班主任瞭解到他家的情況,把自己的手提電腦和手機借給他,他才和其他孩子一起,正常上課學習。
後來,他以他自己也沒想到的全省第一的成績,考上清華。
很多媒體在報道時,稱他是寒門貴子。
對此,何潤琪並不認同。
他將這視為,媒介和輿論為了在貧富對比中,製造轟動效應,而故意採取的説辭。
他相信窮人很多,相信寒門有之,但更相信,所謂的寒門,其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普通人家的孩子,不能僅僅被概念左右,而忘記了奮鬥,而是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做點什麼去改命,讓自己強起來,家門暖起來。
“如果你的父母,能滿足你衣食住行及求學上的各種基本需求,那不必把自己家庭定義為寒門,並以此給自己的發展設限。”
18歲的年輕人説。
何潤琪的畫作
這種耳目一新的説法,不僅重新定義並糾正了何謂“寒門貴子”,而且以清醒犀利的言辭之劍,刺破了寒門家庭的這些謊言:
比出身寒門更可怕的,是拿“寒門”當幌子,理直氣壯地把自己變成混子。
有些人無法改命,不僅僅因為窮,而是根本不夠努力。
有些人一事無成,並不是因為父母無能,而是因為自我設限。
更令人歎服的,是何潤琪下面的認知。
“我不認為我是寒門貴子。我們家有一棟兩層的房子,我爸爸是鋼筋工,工作很辛苦,但是支撐起了我們整個家庭。
我覺得我家就是中國大地上普通農村家庭的模樣,不算寒門。我也不認為考上清華就是貴子,我覺得自己只是一名學子。”
當何潤琪不卑不亢地説出這段話時,我被震撼到了。
我被震撼的,不僅僅是他拒絕兜售苦難和悲慘,從內心深處對平凡父親和農民之家的接納,更是他小小年紀,便擁有如此的慈悲之心——
他洞見了中國大地上,如他這般的孩子很多,甚至條件不如他者大有人在。
所以,他拒絕自稱“寒門”,而是將自己定位為“普通”。
他看透了清華的門檻固然高,但考上的也並非他一個,而一個人的高貴與否,本質上與學歷、與學校無關,而取決於他內心的乾坤和疆土。
所以,他拒絕自稱“貴子”,而是定位為“學子”。
位低而不自賤,分高而不自鳴。
這才是這位出身於00後的年輕人,最令人起敬的地方:
看見更結實的苦難,而不誇大自己的苦難;知曉更遼闊的真相,而不炫耀自己的榮光。
過往歲月裏,我們看見的貧窮人家的優秀孩子,都是苦澀的,悲情的,勵志的,激昂之中依然透着窮和恨的匱乏。
而今天,我們看到的何潤琪,是平實的,坦然的,接納的,客觀之中流露着理性與慈悲。
這讓人欣慰。
但,促使我寫下這篇文字的,是我看到了何潤琪高中時,曾寫的一篇文章:
《貧寒、苦難與成功無關》。
在這篇文筆絕美、思想深邃的文章裏,他沒有像過往那些考上清華北大的優秀孩子一樣,去感謝貧窮和苦難。
他異常犀利而殘酷地指出:
貧窮,就是貧窮,猶如一隻虎視眈眈的禿鷲,在冬天大雪紛飛的窗口,隨時等待衣不蔽體的窮人死亡。
而苦難,就是苦難,能擊垮一個人,一羣人,一個社會,奪人性命,猝不及防,冷漠殘酷。
一個人身陷貧窮和苦難,不會成功。
但一個不甘心遭受貧窮和苦難,且不躺在悲觀和困境中自怨自艾的人,一個看透了貧窮和苦難的真相,且能夠穿越荒蕪的人,才能夠成功。
所以,貧窮、苦難與成功無關,但它們阻擋不了成功,因為它們嚇不倒那些有愛有夢有信念的人。
我覺得,何潤琪的這篇文字,不僅刺破了長久以來,我們習慣於謳歌貧窮和苦難的扭曲輿論,而且讓更多出身底層之家的孩子,洞見這樣的真相:
● 我們都是受傷的小孩。
大海上沒有不帶傷的船。
嚴格意義上,每個人的成長中,都有暗傷。因為,沒有完美的家庭,沒有無缺的父母,而意外和傷害、失散和苦澀,卻是人間的常態。
所以,不必羨慕別人,而是要回到自身。不要沉溺悲傷,而是要和它共處中,起身遠行。
● 所謂成長就是接受殘缺。
比現實更殘酷的,是對現實的抗拒。
接受當下的一切境遇,包括痛苦和疼痛、悲傷和無助;接受當下不夠好的自己,包括抑鬱和失敗,迷茫和焦慮。
先接受,先安放,然後才能在接納中,找到突破口,走出去,動起來,做點什麼,獲得成長。
● 比寒門更可怕的是抱怨。
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絕對的平等。
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要父母能給你提供衣食住行和生活保障,他們已經為你拼盡了全力。
不要抱怨,不要悲觀,不要攀比,好好努力。
不少人的誤區,是給自己貼上窮孩子的標籤後,消耗掉最好的人生。所以,抱怨父母和貧窮,才是一些寒門混子的癌症。
● 不要美化貧窮和苦難。
貧窮和苦難,都是沒有選擇的事情。
所以,不要謳歌貧窮和苦難,學會直面它們,正視它們,超越它們。
如果你穿越了它們,記得謝謝自己,並在心懷敬畏中,保持這樣的初心:
你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這樣的人還有很多。
所以,別低頭,往前走,走過孤寂荒原,走過如刀偏見,走過冰冷傲慢,走過激流險灘。
在開滿春花的開闊之地,會有善者和智者,與你相見。
如果你此刻正處艱難,別抱怨向前看。點個【贊】+【在看】,並把文章分享給更多人看。
*圖片:部分圖源網絡,其餘來源pexels,侵權即刪。
*作者:劉娜,來源:閒時花開(ID:xsha369),心理諮詢師,情感專欄作者,原創爆文寫手,混跡媒體圈十餘載,發表文字量百萬字,能寫親情鄉愁故事,也會寫教育職場熱點。轉載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