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每個家庭不可迴避的話題。
在這一點上,中國的家長彷彿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看看別人的孩子,他們能做到,你為什麼不能?
我辛辛苦苦把你養大,你卻一點都不聽話,不懂得感恩!
我在你自己這個年紀的時候就已經......
為什麼他們只打別人而不打你?
你是我生的,我説了算!
又在玩手機?
你怎麼敢跟我頂嘴? 你怎麼敢?
我都是為了你好啊!
......
但是孩子們會喜歡聽嗎?
新聞網曾經發起過一個針對青少年的投票,問題是:父母常説的這些話,你最不喜歡哪一句?
46.2%的人投票給”你看別人的孩子”,31.6%的人投票給“真沒用”。
還提到了一些最為打擊孩子的話:
我什麼時候答應過你?
我養你有什麼用?
如果你一直這樣,父母不會要你的。
早就已經告訴過你了,你非不聽!
我們都是為了你好!
家長們看到這裏,可以對照一下自己是否説過這樣的話?
大多數的父母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説話方式,本着父母的立場要建立自己的權威,但不知道這樣做,表面上沒打罵孩子,卻在潛移默化裏給孩子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家長們,你在羨慕別人家孩子活潑好動時又焉知對方沒有在羨慕你的孩子能靜下心來學習?
在家長的心裏,認為給孩子施壓,可以提高孩子的抗壓能力,把壓力轉化為動力,和更好的孩子比較,也是激勵他們前進的動力。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們獲得了孩子服從權威的滿足。
在孩子眼裏,事實並不是這樣:
日復一日的壓迫只會讓孩子更不自信。
為什麼我這麼努力了,你還是不認可我?
我真的有這麼差勁嗎?
在未來的生活和學習中,他們很可能會陷在在自我否定的泥潭中裹足不前。
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真正的卓越不是超越"別人的孩子",而是超越自己。
芒果台的一檔親子綜藝《少年説》裏有一個叫崔兢的女孩曾經聲淚俱下,央求自己的父親多信任自己一些。
小姑娘説到,自己説什麼父親都不會信,做作業的時候,明明在用手機查單詞,她爸爸不管她怎麼解釋,都會覺得是在玩手機。
讓她感到委屈的是,父親對她妹妹有不合理的偏愛。
崔兢有一個小自己孩子六歲的妹妹,特別喜歡主動招惹她。
每次她想教育妹妹,妹妹都會去找父親告狀,但每次父親不關心事情的真相,他只會教訓崔兢。
説到後面,崔兢委屈地哭了。朝爸爸喊話:“爸爸,你能試着相信我一次嗎?”
然而台下的父親卻對這一切置若罔聞,沉浸在自己的邏輯裏:“你也學過孔融讓梨這個成語吧,古人還知道以大讓小呢,你比妹妹大6歲,不需要我再來教你了吧?”
What happened?
孔融讓梨簡單粗暴地歸納為以大讓小?
説的是孔融作為弟弟把大的梨給哥哥吃的故事啊。
是以小讓大啊。
即使父親沒有把典故説錯,僅僅以年齡來判斷是非是否合理?
明明是妹妹做錯了,為什麼每次妹妹道歉?
爸爸説:“她還小不懂事,你也不懂?”
崔兢有理有據地反駁説,每次都讓着妹妹,會讓妹妹養成習慣,無論怎麼欺負人,都不會因為受到懲罰。
是的,如果你現在不懲罰她,將來她做錯了,你希望社會懲罰她嗎?
然而,事實卻被父親置之不理,用一句“畢竟她小”結束了大女兒的哭聲。
不管大女兒説什麼,他都很固執,不把孩子的意見放在心上。
這樣發展下去,且不説姐妹之情會大受影響,大女兒在委屈和不公下成長,而小女兒在縱容和寵愛中成長,她們的未來社會又能好到哪去呢?
沒有對孩子的平等愛和尊重,在這種教育下,與其説孩子不懂事,不如説父母不懂事。
這些家長一方面希望孩子獨立,一方面又要建立自己絕對的權威,並且潛意識地表現出一種傲慢,想要主宰自己孩子的生活。
然而,他們忘記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我只想問一句:這樣的愛,孩子自己真的需要嗎?
注: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我是橙哲學堂一顆大橙子,國際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