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傳承錄》講述中醫薪火相傳的故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齊徵

    首次全面展現120位國醫大師風采的叢書《國醫大師傳承錄》第一、二輯近期面世,該叢書通過對國醫大師傳承脈絡、成才之路、學術精華等方面的系統梳理和總結,展現他們卓爾不凡的學術造詣、潛心敬業的優良學風和修身治學的精神風範,為中醫藥後輩的學醫、從醫之路指點迷津、樹立榜樣。中國青年報“温暖一平方”直播間採訪了國醫大師及他們的弟子,講述中醫薪火相傳的故事。

    “國醫大師”稱號是中國中醫藥行業的最高榮譽,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衞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評選,自2009年至今,已歷經四屆,共有120位中醫專家獲此殊榮。他們是中醫領軍人才的卓越代表。

    作為叢書的審定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張伯禮見到叢書面世,難掩激動的心情:“中醫藥幾千年歷久彌新一直在發展,內生動力是什麼?我覺得是臨牀實踐、活態傳承。我們中醫藥的發展一靠梯隊、二靠學術。國醫大師是承前啓後的代表性人物,是中堅力量。”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秦懷金對叢書的定位是把握好兩個關係:樹立標杆與客觀性的關係,可以昇華,但不要誇大;解決好共性和個性的關係,要在探尋共性規律的同時,寫出每位大師的精華和亮點。張伯禮院士説:“本書編寫的原則是:內容一定是原創的,儘可能由國醫大師自己來寫,獨樹一幟突出自己的特點;二是引領方向,能夠傳播;三是有持續的影響,可以複製,讓更多人學習。”

《國醫大師傳承錄》講述中醫薪火相傳的故事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張伯禮等向國醫大師工作室代表贈書。受訪者供圖

    叢書編寫期間,正值新冠疫情肆虐,很多工作室負責人和一些國醫大師都奮戰在抗疫一線,他們克服了很多困難,都按進度要求提交了書稿。張伯禮院士談道:“特別是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專家指導委員會的許多專家帶病工作,有的專家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見,有的書稿都改成了‘花臉稿’——介紹了10個方子,有很多是大家熟知的,這些方子和這位國醫大師的關係是什麼,創新點是劑量還是配伍?就要求進一步提煉,這些問題不仔細看是看不出來的,這樣的修改意見,我看了以後很感動。”

    已故國醫大師鄧鐵濤的學術繼承人劉小斌教授作為傳承人代表,深深體會到中醫名醫是一個時期中醫學術和臨牀療效水平的主要體現者、繼承者和發揚者。中醫師承相授的發展關係,往往可以持續幾代人。

    劉小斌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鄧鐵濤是獲得首屆“國醫大師”稱號的30名中醫專家之一,跟師鄧老時的獲得感、存在感、責任感是自己成為鄧老傳承人後的深刻感受。“沒有名師帶領,哪裏有機會見識、診治疑難病、危重病、罕見病,並取得較好的臨牀療效?是鄧老把我培養成‘一號難求’的廣東省名中醫,這就是獲得感。存在感是指鄧老毫無保留地把自己寶貴的學術經驗傳授給我,他堅守的中醫行醫風範模式——對病人恫鰥在抱的人文關懷影響着我,潤物無聲,使我在學術界有安身立命之地。責任感,自己現已成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責任重大。”


    2011年1月,時年95歲的鄧鐵濤親筆題詞寫下對後來人的期盼——鐵濤理想:一、有自己的觀點和理論體系;二、有創新性的學術成果;三、有經得起考驗的社會效益;四、有一支可以持續發展的隊伍。“一支可以持續發展的隊伍,即嶺南鄧氏中醫學派,如今已涉及中醫內科(心血管病、神經肌肉病)、中醫診斷(教材編寫與翻譯)、中醫基礎(國家973專項五臟相關理論研究)、醫史文獻(中國醫學通史)、嶺南地域醫學(嶺南中醫學術流派)、寒温融合中醫熱病學、康壽之道治未病等方向,他的學生們在這些領域都取得成就,讓老師感到驕傲。”劉小斌説。

    “就鄧鐵濤學術團隊而言,以師承、就讀研究生、大學人事教育部門的師資培養等形式,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於‘主要傳承人’的界定條件者合計60人。”劉小斌説。中醫學術事業的發展,正是通過以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為代表的眾多活躍在臨牀一線的中醫薪火相傳。

    據悉,《國醫大師傳承錄》已入選“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春生告訴記者,這套書裏不僅可以找到某位大師的學術專業,大家可以對口去學習;更多的還是學習他們通過臨牀實踐和總結得出的經驗,對學習中醫的人士都有指導意義。對於有一定中醫功底、從事臨牀工作的人士來説,收穫會更大。對有一定基礎的西學中醫生,也有幫助。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82 字。

轉載請註明: 《國醫大師傳承錄》講述中醫薪火相傳的故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