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毀掉一個孩子,就不停催他!催他!催他!小礦鼠
2小時前
▲我家孩子每天早上總是左喊右喊老不起牀,然後看着要遲到了又跟打仗似的,搞得一家人都很累。
▲我兒子寫個作業能拖到晚上十點多,讓他回家就趕緊寫作業,非不聽。然後晚上寫一會玩一會,看着他寫我都急死了。
▲我家孩子做啥都慢吞吞的,我和她爸屬於急性子,看得都快抓狂了。可是還催不得,越催越慢……
以上,是經常聽到家長們反饋的關於孩子拖沓磨蹭的問題。今天並不想跟大家説什麼“孩子,你慢慢來”的柔情話。相反,我們家長想讓孩子具備正常速度和自律能力,解決辦法就是先從咱們家長自己改變開始。
1、父母自己放下焦慮
要想孩子做得好,首先讓他感覺好。
如果大人焦慮緊張,是會直接傳染給孩子的,他們就會跟着煩躁不安,自動降下速度。
當我們對孩子很多期待時,如果他做不到,就會很容易生氣鬱悶,甚至和孩子撕扯。
最後,衝突發生了,又開始自責愧疚:我怎麼這麼差勁,我怎麼就是教育不好孩子?
這些情緒,都是負能量,會導致孩子更加的無助和無力。
所以,要改善孩子的問題,都是從父母自身開始,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有序的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那麼我們先要做到自己內心平和寧靜。
比如文章開頭説的起牀問題,相信家長們都有這種體會,早上起牀後,總是不停的看時間。
天哪!都七點了,熊孩子還沒起!“還不起來,幾點了,都喊你幾遍了!”
天哪!洗個臉刷個牙半小時了還沒好!“快點快點,刷個牙還發呆”
天哪!距離上學時間就半個小時不到了,孩子還沒出門!“快快快!要遲到了,趕緊的!怎麼慢吞吞的,我都替你急”
結果是,越看時間,我們家長越焦慮,孩子速度還是跟蝸牛一樣。
而有一位媽媽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鑑。她每天早上定好四個鬧鐘,她自己起牀的時間,孩子起牀的時間,她該出門的時間,孩子該出門的時間。她説不看時間就不會慌張,不焦慮就能從容的面對孩子。
當每天的鬧鐘管理養成習慣後,她和孩子都總是能在出門鬧鐘前就準備妥當,而且,也不用因為起牀早晚的事情而爭吵。因為上學是孩子的事,他的事自己把握時間,家長只需要提醒兩遍就足夠了!
2、抓住他做得快的一次
及時肯定
當我們盯住孩子的問題時,就會看不見他的優點。
如果孩子每天都因為做作業慢這件事,被家長催促和批評。那麼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沒有動力則一點都不奇怪。誰喜歡做一件整天被別人説來説去的事呢?
所以,要主動找孩子好的一面,向孩子傳遞正能量。比如孩子今天做作業比昨天快了5分鐘,那你就要去誇她,“孩子你真棒,有進步,你看你比平常快了5分鐘呢!咱們明天繼續加油,爭取再進步5分鐘,媽媽相信你可以的!”
另外,假設孩子做作業慢,但是幫媽媽做家務快,也可以誇她。我們不能因為孩子的一個不足,去否定她所有的事情。更不能挖苦孩子“你要是做作業也這麼快就好了”
當我們以欣賞的眼光的孩子看待孩子,去不斷鼓勵誇獎他,她也一定會給我們製造驚喜的。
3、不要做監工
記住這一句話“最壞的陪伴,就是做監工”。
在學習技能和知識方面,孩子顯然是新手,如果父母本着老司機的態度不斷去評判和指責,只會引發孩子煩躁不安,或者緊張侷促,兩種情緒都會導致孩子拖延。
正確的辦法,是給予他一定的時間,而且這個時間是和孩子商議後的結果,並且有調整的空間,而不是家長直接限定的時間。
比如一頓飯在二十分鐘內吃完,吃不掉就拿掉飯碗,等下一頓再吃,其中不給於零食,最重要的是不去批判和指責孩子,這在西方叫自然後果,非常有效。
作業情況照搬,讓孩子自己在房間裏完成,父母退出。
和孩子商議完成時間,有困難在最後統一提出,這樣避免了父母在一旁忍不住嘮叨指正,也給予孩子空間進行自我管理。
另外,家長們也可以自問一句話:我自己是怎樣的人?是不是足夠自律,是不是從不拖延?
所以,當我們反觀自己也有惰性,也有跟不上節奏的時候,就能理解孩子了。
我們都希望孩子將來有責任和擔當,但這些一定不是在父母的監督和催促下發展出來的,而是在父母的信任和欣賞下,逐漸呈現的內在潛力。
換句話説,其實有的時候,孩子的拖延磨蹭,也是我們的過度保護導致。
因為我們怕他遲到、怕他作業做不完,怕他被老師批評,所以不停地催他催他催他。事實上,我們是在幫他規避了應該承擔的後果。
倒不如適當放手,讓他承擔責任與後果,把成長的機會給他。有心理學家説“愛孩子”是本能,那“會愛孩子”則是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