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呢?
它的存在,可以是治癒孩子一生的光,也可以成為大家心底不可碰觸的傷。
研究發現,很多人成年以後的人生軌跡,都可以從原生家庭中找到雛形。所以,如果我們小時候從原生家庭那裏受過傷,未來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治癒。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説起中國父母,想必大家都會想起那一句“再苦不能苦孩子”。
在很多傳統的中國原生家庭中,隨時就能看到父母的“犧牲式”付出。
你想以想象,“犧牲式”的父母,為了子女的未來,能夠付出什麼。為了供一個孩子成才成人,他們幾乎給了孩子自己的全部。
我兒時家庭條件並不算太好,父親一人外出務工,母親在家照顧我們三個小孩。
每次自己最高興的時候,就是父親回家的時候,我和妹妹、弟弟排着坐在門口,盼着父親早日歸家。
可真的看到父親的身影,我心裏又是極為難過的。將近一米八的個子,體重卻只有一百二,而且每次回家,他頭上的白髮就多了幾根。
印象最深的就是,為了慶祝全家團聚,母親會提前煲好蓮藕排骨湯,可每次父親都特意把肉挑給我們,自己只喝幾口湯。
我勸父親多喝幾口,父親總是笑着説“我不喜歡吃肉,湯更有營養”,一聽到這句話,我的心總是像紮了一根刺,感覺自己沒有辦法心安理得地吃完那一根排骨。
父親為家的付出,我自然是看在眼裏,可每次母親拿“你爸為了養你們這麼辛苦,你們可得好好學習,給你爸爭口氣”來勸誡我們的時候。
我就感覺喘不上氣來,有一種撲面而來的無力感。我感覺自己彷彿成為了父母的包袱,有時候甚至會想“如果沒有我,父母是不是不用這麼辛苦”。
這種罪惡和愧疚感,一直蔓延在我整個童年生活中,以至於別人問起我的童年,我都不願意提及。因為那會的我,每天只想着快點長大,並沒有時間去享受所謂的幸福。
直到長大以後,我接觸了更多的人,才發現原來不止我一人如此。還有很多“犧牲式”的家庭,父母傾盡所有付出,孩子們在重壓下難以喘息。
這甚至已經成了一種“家庭病”,在四處蔓延,孩子們過得壓抑痛苦,未來都可能被毀,父母們卻一無所知。
被父母“犧牲”支配下的孩子,過得如何?1、孩子無奈順從父母,日子過得異常壓抑
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柯説過:
“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了。“
人的天性就是有付出,就希望能夠得到回報。父母付出所有,來養育子女,往往很容易陷入“自我感動”中,他們便會渴望得到回饋。
他們的犧牲,也給了自己要求子女順從自己的理由,若對方稍微不聽話,就會拿“我為了你付出這麼多,你還……”,給孩子們扣上“不孝”的名頭。
這種家庭氛圍,常常會令子女們感覺到喘不上氣來。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渴望着獨立和自由,渴望能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可因為父母的養育之恩過重,導致他們不敢真正的反抗,只能按照父母的安排行事,壓抑自我個性,結果日子越過越壓抑。
2、孩子一面愧疚,一面又渴望擺脱父母
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可能是覺得自己已經為了孩子付出這麼多,那麼如何教養都由自己説了算,即使是養育方式存在問題,也都是“為了孩子”好,旁人沒有權利置喙。
甚至他們會通過打壓、責怪等方式,來讓孩子產生愧疚感,總覺得自己欠父母的,抑或通過道德綁架,來掌控孩子的人生。
而無論是哪些局面,無疑都會傷害到孩子,影響其未來發展,甚至還會令你們的關係變僵。
給父母的一些建議1、在愛孩子之前,學會愛自己
我相信,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時確實是付出真心的,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不過有些人用錯了方式,誤以為要求孩子聽話、順從,就能讓小孩未來更好。
然而,每個孩子的天性都是不同的,父母還是應該因材施教。而且在愛孩子之前,也要多愛自己,不必要自我感動,營造一種犧牲感。
2、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去愛
很多父母都有一個誤區:孩子永遠都是孩子,做父母的要多操心才對。
可實際上,伴隨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蓬勃發育,他們終有一天要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大人,飛出你的手心,探索更廣闊的天地。
父母要接受這個事實,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去愛,尊重他們的想法和決定,你們終究有一天會面臨離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