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質教育盛行的今天,又有哪個父母沒遇到過老師佈置的“樹葉畫”、“瓜子畫”、“變廢為寶”等等奇葩作業呢?
這種實踐類作業既是對孩子的訓練,又是對家長的考驗。特別是那些比較難的家庭作業,如果家長不配合、不關注,那麼孩子的努力很可能被“誤傷”了。
小學生寒假作業被媽媽“炒成了菜”,孩子泣不成聲:太“殘忍”了
前段時間,網上的一則“大蒜日記終結記”火了,媽媽在網上放出了故事的始末,網友看完後笑噴了,而這故事的源頭來自一個美麗的“誤會”。
這段時間,孩子一直住在奶奶家,前些天剛剛解禁,媽媽就着急忙慌來看許久未見的兒子,並且承諾給孩子做一桌好吃的。
在廚房做飯之餘,媽媽突然看到窗台上種着很多蒜苗,想起丈夫愛吃蒜苗,問也沒問直接就全部剪了下來做了一盆蒜苗炒肉。
晚飯時間到了,好久沒聚在一起的一家人十分盡興,那盆蒜苗炒肉成了全家人誇讚的重點,兒子也誇味道好很新鮮。
媽媽聞言忍不住回道:那是,你奶奶新種的蒜苗,還沒長熟我就給你下鍋炒了,能不新鮮嗎。
沒成想這句話剛出口,奶奶和兒子都猛地抬頭朝窗台望去,奶奶看到後忍不住直拍腦門,兒子則瞬間嚎啕大哭:“那是我的寒假作業,那是我的大蒜日記,你,你,你怎麼就給炒成了菜……”
媽媽顯然懵了,恍惚間沒弄明白髮生了什麼事情,奶奶只好把手機裏的視頻和照片遞給媽媽看。
原來兒子的老師在放假前留了“蒜苗觀察日記”,每個孩子要在家裏種一盆蒜,並且每天記錄蒜苗漲勢,寫成日記,孩子第一次做這種生活類作業積極性很高,沒成想結局卻這麼慘。
媽媽看着兒子痛哭的表情,看着之前視頻裏稀罕的笑容,也是一時間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只好想辦法安慰孩子,給孩子道歉之後,還答應他親自打電話給老師解釋這件事。
分析:
不少網友都評價,雖然孩子有點可憐,但是看着他痛哭的樣子又覺得有些好笑。
也有人覺得家長應該重視起這件事,孩子好不容易完成的作業,就這樣被毀了,即便老師不批評,孩子心裏肯定也是難受的。
的確,如果家長抱着“不過是幾棵蒜苗被摘了,大不了重新種出來”的想法那就錯了。
網友的故事反映出來的是許多家長不重視實踐類作業的現象,這讓孩子的努力被“誤傷”。
家長該如何處理實踐類作業呢?它的意義真的比咱們想象中更重要嗎?
一、實踐性作業的意義就是玩?樂趣性只是其中之一
1、促進親子合作
為什麼實踐性作業這麼難?正是因為老師們希望通過提升難度,促使親子合作,讓父母不再是孩子學習時的旁觀者,更多地參與和陪伴。
2、吸引孩子探索
孩子們喜歡實踐性作業,往往是因為有趣,這種趣味性能引發好奇心,促使孩子主動探索未知領域,不再把學習看作是枯燥的事。
3、放大孩子“腦洞”
很多實踐性作業其實是充滿想象力的,比如剪紙、繪畫、變廢為寶等等,在做功課時,孩子往往能“腦洞大開”貢獻許多有意思的想法。
二、面對孩子的實踐性作業,家長能幫哪些忙?
1、以娃為本
完成作業的主體是孩子,直接包攬看似簡單,但卻讓孩子失去了鍛鍊機會,還增加家長自身負擔。所以父母只需要輔導孩子,引導他做計劃和動手。
2、積極參與
現在家長也聰明,面對較難的實踐性作業,他們找到了代勞方法,比如淘寶上的手工代勞。可這樣做,實踐性作業又有何意義呢?不管怎樣,還是因為積極參與,給孩子樹立一個踏實的榜樣。
三、對於難度過高的實踐性作業,家長可以拒絕
為了交作業,家長們寫得了1萬字讀後感、數得完1億顆米粒、找得到冬天的綠葉。對於一些過於“奇葩”的實踐性作業,家長也可以向老師提出意見或直接拒絕,不必浪費時間甚至是通宵達旦。
寶媽們,你有沒有幫孩子完成過“奇葩”作業呢?你看完這盆蒜苗炒肉是什麼感覺呢?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討論吧,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