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燒不退、全身乏力、刀片嗓、咳嗽不止、擠門診……短短一個多月裏,這些酸爽又熟悉的煩惱又回來了,而這一次成為“全民公敵”的不再是新冠,而是一種過去常常被忽視的流感病毒——甲流。
入春後,甲流來勢洶洶,在北方快速傳播,病例數逐節攀升。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數據顯示,在2023年第7周,流感病毒陽性率首次超過了新冠病毒,另按國家流感中心發佈的流感週報顯示,流感樣病例監測實驗室檢測病例達到10060例,其中北方省份中陽性比例達到10.6%。與此前一週相比,病例數增長了接近200%,此後的變化趨勢線幾乎拉成陡峭上升的直線。
每年冬春季是流感的高發季,但為什麼大家普遍覺得今年這波甲流比往年更嚴重?
此輪甲流為何如此“兇猛”?實際上,甲流年年都有,過去很多人以為流感只是一種小病,對它的關注度不高,但對於今年初剛剛經過新冠洗禮的人,甲流相似的症狀、門診爆滿、學校停課、搶藥潮等等因素很容易讓人們回想起被新冠支配的恐懼,因而格外關注。
另一方面,近幾年受新冠疫情影響,人們流感疫苗接種率降低;同時,一直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防護措施和衞生習慣使得流感感染率變低,造成人們對流感的免疫力下降,易感人羣增多。
當新冠平靜下來,人們開始放鬆警惕,流感病毒則趁虛而入,傳播起來反而更快、感染率更高。尤其是,這3年來的新生兒體內都無抗流感抗體,老人3年前的預存免疫也消耗殆盡,造成了近期流感陽性率快速升高的情況,症狀也相對以往要重一些。
如何預防甲流?家有老人、小孩要做好這2件事面對這波甲流,不少人誠惶誠恐。但其實不必過於擔心,甲流可防可治,而且“防遠遠重於治”,我們首先要加強對流感的預防。
1.及時接種疫苗
人羣對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接種流感疫苗目前依然是最經濟、最有效的預防手段。尤其是兒童、孕婦、慢性病患者、免疫功能缺陷者以及60歲以上老年人,應積極接種,可以有效降低患流感的概率,並且減少重型和危重型流感的發生。
一般來説,最好在每年10月至11月流感高峯到來之前接種。通常接種流感疫苗2至4周後,可產生具有保護水平的抗體。現在正處於甲流流行期,及時接種疫苗仍然是有一定預防效果的。
對於不能採用疫苗或無法及時接種疫苗的兒童和一些高危人羣推薦可採用藥物預防,在與流感確診或高度疑似人羣密切接觸後48小時內服用磷酸奧司他韋顆粒預防。
2.日常做好防護
流感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和接觸傳播,預防甲流感染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個人防護:減少外出,儘量不去人多擁擠、空氣污濁的場所;在公共場合戴好口罩,保持安全社交距離。
講究衞生:勤洗手,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手帕或紙巾掩住口鼻;在室內多開窗通風,定期清潔與消毒。
充分休息:起居有規律,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勞累。
堅持鍛鍊:每天進行適當的户外運動,加強鍛鍊,增強體質,但要注意適量,循序漸進。
營養均衡:飲食應當易於消化和富有營養,增加雞蛋、瘦肉、水果和青菜類食物的攝入,避免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
這些事情雖小,但卻是我們力所能及,能夠有效阻斷病毒傳播的重要一環。
感染了甲流怎麼辦?需要服用什麼藥物?感染甲流,主要表現為突發高熱,體温可達38.5度以上,伴有寒戰、頭痛、肌肉痠痛、極度乏力、食慾減退等全身症狀,還有咳嗽、咽痛、流涕或鼻塞等。當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時進行抗病毒防治行為,以及配合使用對症藥物。
抗病毒藥物:如奧司他韋。《流行性感冒診療方案(2020年版)》指南指出奧司他韋是甲型、乙型流感確診或疑似病例的首選用藥,該藥物是一種作用於神經氨酸酶的特異性抑制劑,可以阻止被感染的細胞釋放病毒,降低機體中的病毒數量,從而降低致病性,既可以用於預防,也可以用於治療。若有明確的流感患者接觸史或已出現流感樣症狀時,應儘快在48小時內給予服用磷酸奧司他韋顆粒進行抗病毒治療,可有效緩解病症,縮短病程,減少流感併發症,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
退燒藥: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布洛芬適用於6個月以上兒童和成年人,對乙酰氨基酚則適用於2個月以上人羣。
祛痰、止咳藥:如果咳嗽伴咳痰,應先祛痰再止咳。氯化銨和愈創甘油醚是常見的祛痰藥物,鎮咳則有右美沙芬、止咳糖漿等。
鼻塞、流鼻涕:若症狀較輕,可用生理海鹽水噴鼻劑沖洗鼻腔,之後再考慮用藥,如含有氯苯那敏成分的抗組胺藥。
咽痛:可服用清熱解毒類利咽消腫的藥,如蒲地藍消炎口服液、雙黃連口服液等。
流感雖然看起來嚴重,但其實是自限性疾病,對於絕大多數人,用藥後一般情況下7-14天就能緩解,不過對於兒童、老人、病人等易感人羣,還是需要謹慎應對,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用藥、就醫。總之,雖然甲流傳播速度快、感染率高,但大家也不必過於恐慌,只要我們日常積極做好預防,感染後科學治療,就能平穩度過。
參考資料:
1. 這波甲流為啥這麼厲害?這些羣體不能大意.光明網.2023-02-28
2. 拒絕春季兒童甲流,這些方法簡單、有效!聯合家庭備藥指南.光明網.2023-03-01
3. 成人流行性感冒抗病毒治療專家共識[J].中華傳染病雜誌,20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