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與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被共同列作四大類慢性病,對居民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簡稱“慢阻肺”)作為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之一,由於早期沒有明顯症狀,患者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導致病情加重給個人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什麼是慢阻肺?如何才能及時發現慢阻肺?個人又該如何做好防護措施?在第22個“世界慢阻肺日”到來之際,針對這些問題,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姚偉一一給出瞭解答。
患者正在進行肺康復呼吸鍛鍊。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供圖
慢阻肺,被大眾忽視的健康危害
隨着四季的更替,秋冬季節的冷空氣逐漸代替了盛夏的炎熱,在冷空氣的刺激下,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呼吸內科住院病區又迎來了一批咳喘患者,慢阻肺的高峯期也隨之到來。
“冬春季節會導致很多患者病情加重,等天氣暖和一點的時候病人會少一些。在夏季,因為大家空調吹得比較冷,感冒會加重病情發展,因此這也是一個慢阻肺的高發期。”姚偉説。
他表示,相較於“慢阻肺”這個名字而言,大家可能更為熟悉的是“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老慢支”等稱呼,“慢阻肺”是近年來才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中。
慢阻肺英文簡稱“COPD”,是一種異質性肺疾病,是由於氣道(支氣管炎,細支氣管炎)和/或肺泡(肺氣腫)異常所導致持續性(常為進展性)的氣流阻塞為特徵的慢性呼吸道症狀,其常見臨牀症狀為咳嗽、咳痰、呼吸困難,並且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的“三高”特點,居中國居民死因排序第三位,因此亟需引起重視。
“居民對慢阻肺不夠重視,其中一個原因是有些患者家庭困難,健康意識較差,主動檢查的情況比較少。另一個就是很多患者長期抽煙,對自己的關注度不夠,等來看的時候已經到了中晚期,治療效果也較差。”姚偉説。
根據《中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級診療報告(2020年度)》顯示,中國約有近1億慢阻肺患者,40歲及以上人羣慢阻肺高危人羣佔比為20.51%,高危人羣慢阻肺患病率為33.4%,64%的公眾對慢阻肺“完全不知道”。
為提升居民對慢阻肺的認識,在門診處,呼吸內科醫生們通常都會詢問患者是否抽煙,是否有相應症狀等來判斷患者是否患有慢阻肺。在醫院的公眾號、抖音等,也會發布相應的科普文章來提醒大家要重視慢阻肺。
“有時候我們也會給社區醫院的工作人員做一些肺功能培訓,並且還建立了工作羣來指導他們進行肺功能操作。”姚偉表示,肺功能檢查是診斷慢阻肺的金標準,基層醫院是慢阻肺防治工作的主要“陣地”,因此做好對基層醫院醫務人員的培訓工作也顯得尤為重要。
肺功能檢測培訓。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供圖
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是關鍵
姚偉坦言,相比起其他三類慢性疾病,公眾對慢阻肺的關注度較差,許多患者以為自己不過是普通的感冒。對此,他提醒,如果咳嗽出現“兩年三個月”現象,即在連續兩年中,每年的咳嗽期超過三個月,同時體力下降,就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排查是否患有慢阻肺疾病。
“定期體檢很關鍵,對慢阻肺高危人羣,我們要求要做好影像學檢查,包括CT、肺功能等,做到慢阻肺的早期確診。”姚偉説。
那麼哪些人是慢阻肺高危人羣?姚偉表示,年齡在40歲以上、長期吸煙、粉塵接觸等人羣應該儘早開展慢阻肺的篩查,做到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
“在我們門診篩查出慢阻肺患者以後,早期我們會及時的做一些干預工作,包括吸入治療、健康宣教、或者一些相對應的藥品。如果是晚期肺功能較差的患者則會做一些支氣管鏡下治療,一些患者能夠以此獲益。此外比較嚴重的病人也可以通過外科手術的方式切除肺氣腫,不過這種比較少見。”姚偉説,目前治療慢阻肺最主要的手段還是藥物治療為主。
“確診慢阻肺以後,我們有很多的預防措施來減少疾病的加重。”姚偉介紹,慢阻肺患者第一要做到戒煙,第二要正規用藥,第三則是在每年的一月以及七、八月流感到來之前接種好流感疫苗,降低疾病急性加重的情況。“另外還推薦注射肺炎疫苗,有條件的話可以使用一些免疫調節的藥品。”
今年的世界慢阻肺日主題為“BREATHING IS LIFE ,ACT EARLIER”,即“呼吸就是生命——儘早行動”,強調早期肺部健康、早期診斷和早期干預的重要性,因此要儘快採取行動。(劉林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