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粉絲羣和後台我們收到不少留言,都表示自己跟孩子之間幾乎“無話可説”,孩子也根本不願意把自己心裏的事情告訴父母。
每當我們在新聞裏看到#借校園貸/高額網貸無法還款,#孩子離家出走,#壓力太大,xxx選擇自殺……的時候,總會嘆息:我們根本不瞭解自己的孩子。
即便每天跟孩子住在同一屋檐下,跟孩子吃同一鍋飯,但因為缺乏溝通,我們總是不知道孩子心裏到底在想什麼。
大多數父母都有同樣的煩惱:剛開始的時候,孩子還願意和父母説説一些自己的事情,但是慢慢孩子就單方面拒絕交流了。
實際上,身心健康的孩子,背後都站着會“陪聊廢話”的父母。
其實每天的晚餐,都是一個絕佳的親子聊天時間,在每天晚飯時跟孩子這樣聊“廢話”的家長,很少會遇到親子問題。
耐心地聽孩子把“廢話”説完
家長和孩子聊天的時候,很容易發生一個現象就是,當聽到孩子的表述在家長看來是“廢話”時,就會從“聊天”變成“説教”。
例如,當孩子説:“今天的英語課好無聊,一點興趣都沒有,我不喜歡”時,家長一般都會開始説教:“英語課是主科,怎麼會無聊呢?即使沒有興趣、不喜歡也得好好學,你知道1分就能和同學差好遠嗎?你看看XXX,英語那麼好,ta怎麼就不會感到無聊呢?”
當家長一旦開始説教,相信我,這個話題就戛然而止了,孩子再也不會像你吐露任何自己的想法。
但如果家長説:“是嗎?具體是怎麼樣的,會讓你覺得如此無聊?”,那孩子或許還會繼續這個話題:“有些單詞感覺很早之前就學過了,但還是要反覆教……”
這樣你就知道了孩子內心的想法,原來ta不是真的覺得無聊、不喜歡,知道孩子內心的想法,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保持一個傾聽者的心態,瞭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這樣我們才是跟孩子站在一起的。
家長要知道,和孩子聊天的時候,有時候孩子的表達不會像我們家長一樣完整,當ta的回答讓我們覺得是“廢話”甚至不可思議時,可以再多給一些耐心,聽孩子把話説完。
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
“你長大後想要當什麼呀?”
“嗯…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
“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
“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
聽到這個回答,當時在現場的觀眾全都笑得東倒西歪,林克萊特也在想,這是不是個自作聰明的孩子。
然後林克萊特接着問:“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呀?”
小孩子很真誠地回答:“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
當聽到這樣一個答案,現場的觀眾都沉默了,因為直到這個時候,他們才真正的聽懂了孩子的話。
所以,不要急於否定孩子或者説教孩子,保持中立的語調,多瞭解一下孩子的想法,與孩子的聊天才能愉快地持續下去。
對孩子説的“廢話” 要表現出“興趣”
跟孩子聊天時,父母一定要對孩子説的內容表現出很強的“興趣”,即使孩子説的是“廢話”,這樣聊天才會持續下去。
只有當孩子覺得你很重視ta,想要認真地和ta聊天,孩子也就很願意分享自己的事情。
用啓發式提問或者開放式提問,讓孩子説ta自己容易表達的事情,處於一個分享者的狀態,再加上父母的積極回應(興趣),那麼就會很輕鬆打開孩子的話匣子。
孩子對於肢體語言是很敏感的,父母可以通過平行的目光或時時看ta的表情,適當的點頭等,讓孩子知道你對ta説的內容很感興趣。
即使孩子在分享班級裏的瑣碎日常,比如誰和誰做了新同桌呀,誰做了一件什麼事情讓ta覺得很有趣呀,同桌和ta借橡皮/尺子呀......父母也要對此類的“廢話”表現出興趣,千萬不要只是用“是嗎”“這樣啊”等簡單的話語來敷衍孩子,或是一邊盯着手機一邊聽孩子講話。
當父母對孩子説的內容表現得很敷衍的時候,孩子就會閉嘴不談,久而久之,再想打開孩子的心扉就比較困難了。
當我們對孩子説的內容,包括“廢話”,都表現出興趣來的時候,孩子的分享慾望就會上升,就很少會出現瞞着家長的情況。
或者説,不妨試着用一種“聽八卦”“吃瓜”的心態,來聽孩子講ta們學校裏的事情,這樣我們就能真正與孩子拉近關係。
要在聊天中照顧孩子的情緒
聊天的內容固然重要,但相同的內容用不同的方式説出來,也有完全不一樣的效果。
我們成人聊天的時候,有時候會去揣摩對方的意思,但是孩子不會,ta沒有能力去分析父母説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所以,父母在聊天的時候,要講究一下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
尤其是在聊天的時候,要儘量避免使用“但是”“不過”.....之類的詞語。這些詞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在否定自己。
體會一下,比如父母説:“媽媽覺得你説得很有道理,但是......”,在孩子聽來就是“我説的沒有道理”;“爸爸覺得你這樣做也挺好的,不過......”,在孩子聽來就是:“我做的一點都不好”。
孩子的情緒總在理智的前面,ta或許無法理解父母想給ta另外一種可能性,ta只能理解你字面的意思,就是指責ta説的沒道理、做得不好。
如果把“但是”“不過”換一下,這樣説:“爸爸覺得你這樣做挺好的,那我們看看有沒有辦法做得更好,可以嗎?”這樣聽起來是不是舒服多了?
不同的説話方式,溝通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另外,聊天時父母要擅於捕捉孩子的情緒,然後去共情ta的情緒,和孩子保持同頻,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是理解自己的,在內心放鬆的狀態下,孩子也更願意和父母説自己遇到的事情和想法。
寫在最後:
“聊天”是父母和孩子最簡單的相處方式,同時也是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增進親子關係的最佳途徑。
掌握和孩子聊天的小技巧,讓孩子成為話題的輸出者,這樣父母就能瞭解孩子的日常學校生活和想法,也能知道孩子的困擾和難點,及時幫助他們排憂解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