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何總是不開心、發脾氣?從《我討厭媽媽》,看微妙的情緒

因為孩子的緣故,前兩天看過一本叫《我討厭的媽媽》的繪本,被暖到了。

這本書通過小兔子的口吻和視角,描述了對媽媽的“不滿”,細節很多,跟生活也很貼近,才有滿滿的感動。

兔子媽媽喜歡睡懶覺,也不做早飯;

孩子為何總是不開心、發脾氣?從《我討厭媽媽》,看微妙的情緒

明明自己喜歡看電視,卻不讓小兔子看動畫片;

孩子為何總是不開心、發脾氣?從《我討厭媽媽》,看微妙的情緒

總催小兔子快一點,再快一點,結果自己還是慢吞吞;

孩子為何總是不開心、發脾氣?從《我討厭媽媽》,看微妙的情緒

情緒更是説來就來,接放學總是晚,不給自己洗衣服,就連襪子都是前一天穿過的;

孩子為何總是不開心、發脾氣?從《我討厭媽媽》,看微妙的情緒

最讓小兔子受不了的,就是媽媽不接受和自己結婚,即便自己長得再大也是如此;

孩子為何總是不開心、發脾氣?從《我討厭媽媽》,看微妙的情緒

於是,小兔子決定離家出走,然而就在要出門的瞬間,發現自己的球沒帶,回來時看見媽媽,突然又不想走了,於是幼稚可愛地問:“又見到我,媽媽高興嗎?”

孩子為何總是不開心、發脾氣?從《我討厭媽媽》,看微妙的情緒

媽媽回應了一句:“當然啦”,小兔子就撲進媽媽的懷抱。

孩子為何總是不開心、發脾氣?從《我討厭媽媽》,看微妙的情緒

這個童真有趣的故事,不僅道出了小兔子對媽媽的“抱怨”,還有對媽媽滿滿的愛。

即便媽媽喜歡睡懶覺,小兔子也不忍叫醒;即便不讓看動畫片,小兔子也只是默默地説;即便離家出走,只要媽媽一句“當然啦”,就能立刻重回兔媽媽的懷抱。

0101從《我討厭媽媽》中,看孩子微妙的情緒

很多家長現實中也會發現,孩子很會看臉色也很會觀察大人的情緒,從微觀到整體,而且他們愛媽媽甚至比媽媽愛孩子更多。

然而,我們很容易在生活中忽略掉一些小細節,缺乏對孩子的同理心。

比如有時家長心情不好,孩子也會感受到氣場,沉默不語,又或者説來就來的脾氣,讓孩子感到莫名其妙,摸不到頭腦。

或者孩子因為一些小細節生悶氣、鬧小情緒,不敢和家長反抗,家長也看不見。

孩子的小世界,家長真的會懂嗎?為何他們總是不開心、發脾氣,甚至還喜歡發脾氣,其實你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可能就發現端倪了。

孩子為何總是不開心、發脾氣?從《我討厭媽媽》,看微妙的情緒

比如週末答應帶孩子去看電影,結果突然要加班,孩子就開始大發脾氣。

後來晚上玩得很好,孩子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事了,家長也覺得這事過去了,結果孩子還是堅持要去看電影,家長非常的苦惱,進而解釋道:自己要上班,這樣的事情沒辦法預料,下次一定會帶孩子去的。

可哭鬧將近一小時,家長驚慌失措地又講了一堆大道理,孩子根本聽不進去。越是聽不進去,家長越是失去耐心,堅持大人視角,不管不顧地説,孩子也不管不顧地鬧。

這就是大人邏輯和孩子情緒碰撞產生的結果,問題沒解決不説,還鬧一肚子氣。

再比如孩子就想吃脆餅,但家裏沒有了,家長想用早餐餅代替,可孩子不願妥協,還大嚷着:“就要吃,就要吃!”家長一激動,就吼道:“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想必大家都經歷過不止一次吧?

孩子為何總是不開心、發脾氣?從《我討厭媽媽》,看微妙的情緒

0202換到孩子的視角,會是什麼樣的?

家長答應帶孩子看電影可沒有去,就已經否認了約定;

家長解釋説加班沒辦法預料,只能下週再去,而孩子擔心下週也去不上,這就又否定了需求的合理性;

孩子哭了,家長生氣,還説他不聽話,又進一步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雖然孩子晚上玩得很開心,但和想看電影的心情沒有關係,家長又一次否認了孩子表達真實想法的機會;

到最後,家長直接情緒失控,否認了孩子的感受,孩子覺得更委屈了。

其實孩子在意的,就跟小兔子一樣,是生活中那些很小很小,甚至家長都不以為意的事,可對孩子來説卻很重要,這個過程中家長缺少了同理心。

孩子只能用哭鬧甚至離家出走解決問題,矛盾又充滿了愛。

0303家長的同理心對孩子有多重要?

1、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超人媽媽3》裏霍思燕和嗯哼之間的溝通,就是一個不錯的同理心範本。

孩子為何總是不開心、發脾氣?從《我討厭媽媽》,看微妙的情緒

有次嗯哼被扎破了腳,嚎啕大哭,並且生氣地把玩具扔了出去。霍思燕沒有責備孩子,而是先給了嗯哼一個大大的擁抱,安撫情緒,還表示自己能理解嗯哼為什麼會疼。

即便嗯哼哭得越來越厲害,霍思燕也很有耐心地抱着他,還給嗯哼吹腳丫,嗯哼的情緒也漸漸平息了。

趁此時機,霍思燕告訴嗯哼:即便再生氣也不要隨便扔東西,還引導嗯哼把玩具收拾好,從哪拿的送到哪兒去。隨後自己也踩了一腳小零件,告訴嗯哼很疼。

這一套流程下來,嗯哼居然還反過來安慰霍思燕,説自己沒事,很勇敢,真的很暖心。

霍思燕充分照顧到了嗯哼的情緒,把指責變成了談論具體的事情,把事情從悲傷情緒中脱離出來。孩子的每一次情緒發作,都是一次進步的機會。

2、有利於孩子社交

之前有次接孩子,在幼兒園裏看見這樣一幕:

一個剛入園不久的孩子一直哭鬧,影響了大家上課,副班老師抱着也不行,這時另一個孩子站起來,大聲説:“你別哭了,太吵了,我都聽不見老師説話了,”孩子哭得更大聲了。

後來有個孩子,在玩玩具的間隙,和那個哭鬧的孩子説:“我知道你為什麼哭,因為你想爸爸媽媽,我也想”,不一會,兩個孩子就玩到一起去了,老師也感覺到很神奇。

孩子為何總是不開心、發脾氣?從《我討厭媽媽》,看微妙的情緒

情緒真的會互相影響,有同理心的人,總是更容易贏得他人的信任,收穫更多的朋友。

而不懂得傾聽的孩子,很難走進他人的內心,缺少和人溝通的機會,人際交往受限制。

0404如何做一個能體察孩子的父母?

1、發展積極的、可共情的親子關係

遇見困難或者孩子哭鬧時,家長一定要內化自己對孩子的態度,用理解、包容的語氣回應訴求,讓孩子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

舉個例子,很多孩子不喜歡去醫院扎針,家長常常連哄帶騙:“扎針一點也不疼,一會兒就好了”,結果孩子發現真的很疼,內心感覺受到了欺騙。

激發勇氣的正確方法,不是隱瞞困難,而是儘可能描述困難,讓孩子有應對的心理準備。

你可以説:“扎針確實很疼,媽媽小時候也會害怕會哭,你雖然哭了但很勇敢,媽媽相信你可以應對”。

孩子為何總是不開心、發脾氣?從《我討厭媽媽》,看微妙的情緒

積極表達肯定的想法,達成共情,孩子會感覺自己不孤單。

2、利用情緒繪本

情緒不會永遠都是正面的,也會有負面的。

推薦繪本《我的情緒小怪獸》,書裏生動地描繪了各種情緒以及行為,孩子很容易接受,教孩子如何面對情緒、解決問題。

3、用幻想的方式補償失落

假如孩子執意要吃脆餅,你可以試着這樣做:跟孩子説,看來你真的很想吃,我也希望家裏有一大盆脆餅。

孩子就會哈哈大笑,把注意力放到期待上,孩子也許會説“我真希望現在就吃到”,家長可以用幽默的方式回應“我真希望現在就變出一大盆。”

孩子興奮勁過去,也就不再糾結吃什麼,同理幻想的方式讓孩子更歡樂。

孩子為何總是不開心、發脾氣?從《我討厭媽媽》,看微妙的情緒

4、調整對孩子的期待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實際上孩子也會有自己的想法,哪些行為可以被接納,哪些行為不能被允許,這些都要和孩子講清楚,做到規則的相對恆定。

原則性的問題和孩子約定好,給他時間思考。不要太強勢,尊重孩子,讓其有選擇權。

這樣注重細節、不被討厭、高情商、有智慧的媽媽,帶給孩子的是終身財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64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為何總是不開心、發脾氣?從《我討厭媽媽》,看微妙的情緒 - 楠木軒